长江经济带碳排放现状及未来碳减排

被引:35
作者
黄国华 [1 ,2 ]
刘传江 [1 ]
赵晓梦 [1 ]
机构
[1] 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2] 东华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能源强度; 碳减排; 产业结构多元化演进水平;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321 [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 F127 [地方经济];
学科分类号
083305 ; 1204 ; 0202 ; 020202 ;
摘要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三大支撑带"之一,其碳减排目标实现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采用2005~2013年长江经济带(含9省2市)的能源消耗与经济社会数据,通过数理统计,得出各地历年碳排放量、人均碳排放、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多元水平的具体数值及变化率,结合运用弹性计算和矩阵分类法,发现长江经济带碳排放存在空间与结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1)长江经济带碳排放及增长率、人均碳排放及增长率、能源强度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能源强度下降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把长江经济带分为东中西三段区域,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及能源强度下降率梯度下降,碳排放增长率、人均碳排放增长率、能源强度梯度上升。(2)工业化开始越早、重工业化主导向生产性服务业主导转变越快、越充分地区,经济低碳化水平越高;通过提升产业结构多元化速度有利于碳减排。(3)长江经济带各地实现碳减排措施应有不同,东段地区应着重降低人均碳排放,中西段地区应着重于降低能源强度。(4)未来碳减排应兼顾公平与效率,各地区碳减排目标分配应结合各地支付能力、碳汇能力、生产效率、能源结构等因素来安排。
引用
收藏
页码:638 / 644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一次能源消费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 [J].
郭义强 ;
郑景云 ;
葛全胜 .
地理研究, 2010, 29 (06) :1027-1036
[2]   最终消费与碳减排责任的经济学分析 [J].
樊纲 ;
苏铭 ;
曹静 .
经济研究, 2010, 45 (01) :4-14+64
[3]   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中国CO排放量变化——基于LMDI方法的分解分析 [J].
王俊松 ;
贺灿飞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10, (01) :18-23
[4]   节能和碳排放约束下的中国能源结构战略调整 [J].
林伯强 ;
姚昕 ;
刘希颖 .
中国社会科学, 2010, (01) :58-71+222
[5]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到来了吗.[N].马相东;王跃生;.人民日报.2012,
[6]  
中国低碳发展.[M].宋德勇;卢忠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7]  
解读中国经济.[M].林毅夫;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8]  
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M].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研究课题组[编].科学出版社.2009,
[9]   Achieving deep reductions in US transport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Scenario analysi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J].
McCollum, David ;
Yang, Christopher .
ENERGY POLICY, 2009, 37 (12) :5580-5596
[10]  
Decomposition analysis of CO 2 emission in long-term climate stabilization scenarios.[J].Reina Kawase;Yuzuru Matsuoka;Junichi Fujino.Energy Policy.2005,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