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模式对技术进步效应的影响——基于中国4个制造业行业的微观检验

被引:21
作者
王燕梅 [1 ]
简泽 [2 ]
机构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2]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关键词
产品内国际分工; 技术进步; 中国制造业; 竞争优势;
D O I
10.19581/j.cnki.ciejournal.2013.10.011
中图分类号
F114.1 [国际分工]; F424 [工业建设与发展];
学科分类号
020206 ; 030206 ; 1407 ; 020202 ; 020205 ; 0202 ;
摘要
本文提出了中国制造业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两种模式:被动吸纳型和主动参与型。两种模式的本质区别在于参与国际分工的主导权是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还是本土企业手中,反映在代表性行业层面,就是参与国际分工的一些特征变量表现出显著的行业差异。分工模式影响到技术进步效应,对4个行业进行的微观层面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进口还是"干中学"对企业技术进步的贡献力度,主动参与型模式都优于被动吸纳型模式;在被动吸纳型模式下,进口技术溢出效应小于"干中学"效应;而在主动参与型模式下,进口技术溢出效应是"干中学"效应的2倍以上。这意味着,为促进主动参与型模式下外源技术进步的内部化,企业要高度重视自主创新能力培育。
引用
收藏
页码:134 / 146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进入退出、竞争与中国工业部门的生产率——开放竞争作为一个效率增进过程 [J].
李平 ;
简泽 ;
江飞涛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2, 29 (09) :3-21
[2]   干中学与中国制造业的市场结构:内生性沉没成本的视角 [J].
陈艳莹 ;
鲍宗客 .
中国工业经济, 2012, (08) :43-55
[3]   企业异质性、竞争与全要素生产率的收敛 [J].
简泽 ;
段永瑞 .
管理世界, 2012, (08) :15-29
[4]   中间品进口会促进企业生产率增长吗——基于中国企业微观数据的分析 [J].
陈勇兵 ;
仉荣 ;
曹亮 .
财贸经济, 2012, (03) :76-86
[6]   中国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悖论”与“生产率陷阱”——基于2008年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实证分析 [J].
汤二子 ;
刘海洋 .
国际贸易问题, 2011, (09) :34-47
[8]   中国企业出口行为与生产率关系的历史回溯:2001—2007 [J].
马述忠 ;
郑博文 .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40 (05) :144-153
[9]   参与国际分工对中国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长期均衡效应 [J].
姚志毅 ;
张亚斌 ;
李德阳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0, 27 (06) :72-83
[10]   垂直专业化与全要素生产率——基于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分析 [J].
孟祺 ;
隋杨 .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0, 32 (01) :5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