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居环境适宜性的市域人口增长调控分区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被引:17
作者
段学军 [1 ]
田方 [1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关键词
人居环境适宜性; 人口增长调控分区; 南京市;
D O I
10.13249/j.cnki.sgs.2010.01.016
中图分类号
C924.2 [中国人口];
学科分类号
1407 ;
摘要
构建人口规模收益函数和外部成本函数,对南京市主城、郊区和县城进行最优人口规模分析;进而通过人口随机分配模型和基于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的优化目标函数,以预测的总人口规模和圈层人口最优规模为约束条件,采用蒙特卡洛法进行求解,获得人口的优化分布结果,与现状人口分布相比,把南京市域空间划分为四类人口发展功能区。研究认为,商业街区和老街区如湖南路、新街口街道、洪武路街道、朝天宫街道等老街区人口密度过高,需要进行人口规模的控制或调减;处于郊区的东山镇、沿江街道、仙林街道等,人居适宜性相对较高,现状人口密度较低,应快速集聚人口;南北两翼以及生态保护区的生态敏感性高,需要削减人口。
引用
收藏
页码:45 / 5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经济—生态导向的城市人口空间分布优化——以无锡市区为例 [J].
段学军 ;
陈雯 ;
许刚 ;
孙伟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8, (05) :679-687
[2]   苏州地域开发适宜性分区 [J].
陈雯 ;
孙伟 ;
段学军 ;
陈江龙 .
地理学报, 2006, (08) :839-846
[3]   城市尺度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J].
李华生 ;
徐瑞祥 ;
高中贵 ;
彭补拙 .
人文地理, 2005, (01) :1-5
[4]   杭州市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及其演化的模型研究 [J].
冯健 .
地理研究, 2002, (05) :635-646
[5]   大都市空间集散的景观、机制与规律——南京大都市的实证研究 [J].
张京祥 ;
崔功豪 ;
朱喜钢 .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2002, (03) :48-51
[6]   上海人口郊区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J].
高向东 ;
张善余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2, (01) :78-82
[7]   90年代上海中心城人口分布及其变动趋势的模型研究 [J].
沈建法 ;
王桂新 .
中国人口科学, 2000, (05) :45-52
[8]   城市人居环境与满意度评价研究 [J].
陈浮 ;
陈海燕 ;
朱振华 ;
彭补拙 .
人文地理, 2000, (04) :20-23+9
[9]   近年上海市人口分布态势的巨大变化 [J].
张善余 .
人口研究, 1999, (05) :16-24
[10]   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及其变动 [J].
王桂新 .
人口研究, 1998, (06) :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