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昌奎案检讨数罪并罚时死缓的适用

被引:9
作者
姜涛
机构
[1]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死缓; 数罪并罚; 吸收原则; 责任主义;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4.1 [总则];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摘要
实践总能给反思立法提供新鲜血液,李昌奎故意杀人、强奸一案在一审、二审中出现的由死刑改判为死缓这种"生死两重天"的局面所引发的巨大争议,在引爆民意与司法之间关系的大讨论之余,亦提供了检讨数罪并罚案件之死缓适用标准的契机。数罪并罚从反向上意味着行为人的违法性大小与有责性大小胜过同种单独犯罪,如果数罪中有一罪达至死缓的标准,则其他犯罪之责任不应因吸收原则的贯彻而被抵销,相反却可以成为死缓适用的阻却事由。
引用
收藏
页码:53 / 62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论民意在刑事司法中的解构 [J].
孙万怀 .
中外法学, 2011, 23 (01) :143-160
[2]   论同种数罪的并罚 [J].
张明楷 .
法学, 2011, (01) :127-137
[3]   认知、诠释与激活:一个关于量刑规律的解释程式 [J].
姜涛 .
江海学刊, 2011, (01) :137-143
[4]   从司法的属性看审判与民意的关系 [J].
孔祥俊 .
法律适用, 2010, (12) :2-9
[5]   刑法中的聚众淫乱罪该向何处去 [J].
姜涛 .
法学, 2010, (06) :3-15
[6]   中国死缓制度的三维考察 [J].
高铭暄 ;
徐宏 .
政治与法律, 2010, (02) :2-10
[7]   确立先例标准促进死缓适用之规范化 [J].
赵兴洪 .
法学, 2009, (11) :79-87
[8]   全球化时代中国废除死刑的发展路径 [J].
姜涛 .
环球法律评论, 2007, (03) :28-36
[9]   中国死刑的当代命运 [J].
陈兴良 .
中外法学, 2005, (05) :513-533
[10]   论中国非暴力犯罪死刑的逐步废止 [J].
赵秉志 .
政法论坛, 2005, (01) :9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