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南模式:乡村振兴的一个解释框架

被引:33
作者
武小龙 [1 ,2 ]
谭清美 [2 ]
机构
[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关键词
乡村城镇化; 新苏南模式; 城乡融合发展; 乡村振兴;
D O I
10.13300/j.cnki.hnwkxb.2019.02.003
中图分类号
F327 [地方农业经济];
学科分类号
020202 ;
摘要
新苏南模式作为一个"主动式"与"内源式"的乡村建设实践范式,为理解中国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一个解释框架。研究发现,在乡村振兴与区域协调发展的话语下,苏南乡村城镇化在经济增长动力、产权结构形式、经济增长方式、乡村发展目标上均产生了质的转向,主要以制度创新为实践驱动,从而消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在振兴理念上,通过户籍制度、就业机制、社会保障机制的变革,以促进城乡融合;在振兴手段上,通过"三集中"的实践策略,以落实乡村有效治理;在振兴指向上,通过多元合作与网络化发展的路径,以建立一个"村庄空间—中心社区—城镇地域"多中心的城乡融合共生系统。
引用
收藏
页码:18 / 26+163 +163-164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33 条
[1]   后生产主义乡村:乡村振兴的一个理论视角 [J].
刘祖云 ;
刘传俊 .
中国农村观察, 2018, (05) :2-13
[2]   农村社区开放式协商机制研究——基于德清县乡贤参事会的调查 [J].
崔凤军 ;
姜亦炜 .
浙江社会科学, 2018, (06) :96-107+158
[3]   激励结构、内生能力与乡村振兴 [J].
张丙宣 ;
华逸婕 .
浙江社会科学, 2018, (05) :56-63+157
[5]   城市利益让渡:乡村振兴的一个理论命题 [J].
刘祖云 ;
周银坤 .
社会科学, 2018, (05) :3-12
[6]   乡村振兴需要公众有序参与 [J].
于建嵘 .
人民论坛, 2018, (12) :74-75
[7]   城乡对称互惠共生发展:一种新型城乡关系的解释框架 [J].
武小龙 .
农业经济问题, 2018, (04) :14-22
[8]   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 [J].
刘彦随 .
地理学报, 2018, 73 (04) :637-650
[9]   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马克思空间正义视阈下的思考 [J].
张凤超 ;
张明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02) :70-75+191
[10]   振兴乡村注意防止线性思维 [J].
贺雪峰 .
农村工作通讯, 2018, (05) :6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