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户信用和风险偏好的几个注释

被引:19
作者
陈雨露 [1 ,2 ]
马勇 [3 ]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
[2] 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
[3] 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
关键词
农户信用; 社会网络; 示范效应; 社会转型;
D O I
10.19795/j.cnki.cn11-1166/f.2009.01.003
中图分类号
F832.4 [信贷];
学科分类号
1201 ; 020204 ;
摘要
通过将中国农户的信用问题置于社会、市场和国家的结构性框架中来审视其渊源、发展与演变,本文认为:(1)农户的个人信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化"的社会资本;(2)中国农户的社会信任缺乏外向互动性,对外缔约空间受到极大限制;(3)内生于中国特殊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农户弱势心理状态,使得农户对国家的信任机制直接异化为"强依赖";(4)建立在匮乏的物质资本基础之上,"示范效应"成为中国农户在风险承受能力极低状态下衍生出的自发的风险化解机制;(5)转型社会将出现各种开放性变异并导致个人信用和社会信任的重构,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农户的信用将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从亲缘信用向契约信用过渡的历史性选择。
引用
收藏
页码:18 / 25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1]  
二重结构与制度演进——对中国经济史的一种新的尝试性解释.[J].张杰.社会科学战线.1998,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