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分析

被引:46
作者
葛扬
尹紫翔
机构
[1]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
“双循环”; 社会再生产理论; 主次结构转换;
D O I
10.16011/j.cnki.jjwt.2021.04.001
中图分类号
F124 [经济建设和发展];
学科分类号
0201 ; 020105 ;
摘要
党中央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指导,重视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间的对立统一关系,重视两大部类产品在结构上的平衡关系。在理顺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关系的基础上,遵循两大部类在扩大再生产中的一般规律,我们可以采取加强技术创新、扩大国内消费、推动收入分配改革、加快城市群建设和继续扩大开放的方式,推动内外循环主次结构的顺利转换。
引用
收藏
页码:1 / 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重塑中国经济内外循环的新逻辑 [J].
刘志彪 .
探索与争鸣, 2020, (07) :42-49+157
[2]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 [J].
洪银兴 .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9, (08) :4-10
[3]   寻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源头 [J].
方福前 .
中国社会科学, 2017, (07) :49-69+205
[4]   马克思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的原理及其在经济新常态下的现实意义 [J].
逄锦聚 .
经济学家, 2016, (02) :5-15
[5]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N]. 刘鹤.人民日报. 2020 (006)
[6]  
资本论[M]. 人民出版社 , 马克思, 2018
[7]  
《资本论》的现代解析[M]. 经济科学出版社 , 洪银兴, 2011
[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 人民出版社 ,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