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红人:后现代主义文化视野下的“草根偶像”

被引:43
作者
余霞
机构
[1] 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草根偶像; 网络红人; 自我;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C912.6 [社会心理、社会行为];
学科分类号
040203 ;
摘要
网络红人是网络中产生的"草根偶像",是一种重要的网络文化现象,它展示了一个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景观。网络红人与榜样、偶像密切相关,但在生产主体、情感取向上不同。其编码模式深深打上了后现代的烙印:通过去背景与背景重置,消灭了历史感;通过碎片化,呈现出肤浅化;众人狂欢式的集体生产令主体消亡。其生产和消费中的娱乐心态和放纵心态亦具有后现代的特征。网络红人的文化意义变动不居,同样体现了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特征。网络红人反映了普通网民的心理需求,特别是满足了青少年群体追求自我的需要。但是,网络红人消解或消弱了传统榜样和文化偶像的影响力,会对青年群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产生影响。总之,网络红人的出现表明网民对话语权的拥有和实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取消了先前高级文化和大众文化或商业文化间的界限,表明大众媒介的话语权力发生某种程度的转移,即大众媒介与科技文化和大众文化汇流,造成了一种新的"意识形态"话语,这具有鲜明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特征。
引用
收藏
页码:105 / 110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中国大陆青少年偶像崇拜变迁与思考 [J].
徐鹰 ;
岳晓东 .
青海社会科学, 2009, (01) :5-8
[2]   跨学科与心理学研究 [J].
钟年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03) :16-18
[3]   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心理学路径 [J].
单波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03) :9-11
[4]   “网络红人”现象剖析 [J].
王亚鹏 .
当代青年研究, 2007, (12) :34-37
[5]  
消遣芙蓉——网络红人和哄客的娱乐法则.[J].彭兴庭;刘牧洋;.东西南北(大学生).2005, 08
[6]   网络传播的后现代性解析 [J].
张品良 .
当代传播, 2004, (05) :53-56
[7]   网络传播的“后现代”特性 [J].
秦志希 ;
葛丰 ;
吴洪霞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2, (06) :760-766
[8]   当代大众文化的本质特征 [J].
邹广文 ;
常晋芳 .
学海, 2001, (05) :68-73
[9]   后现代与大众传媒的话语霸权 [J].
丁和根 .
江苏社会科学 , 2000, (06) :185-190
[10]  
第二媒介时代.[M].(美)马克·波斯特(MarkPoster)著;范静哗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