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的“后现代”特性

被引:24
作者
秦志希
葛丰
吴洪霞
机构
[1]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北武汉,湖北武汉,湖北武汉
关键词
互联网; 后现代; 特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206.3 [大众传播];
学科分类号
050302 ;
摘要
电视虽然呈现出后现代的某些特点 ,但只有由电脑技术支撑的互联网才充分显现出后现代的真正来临。互联网技术的成型经历了一个“从大到小”、“从隔离到兼容”、“从集中化到分散化”的过程 ,潜藏着一种消解中心的文化理念。网络传播消解着传统媒体以传者为主体的“中心———边缘”的传播模式 ,使传播权力发生流变。网络主体行为个性化使得网络语言的述行性颠覆现代语言的各种规则 ,网络叙事则表现了对“元叙事”的“不信任”而倾向于“去中心化”的“小叙事”。我们要以积极的文化态度辩证地对待网络的后现代特性
引用
收藏
页码:760 / 766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理解媒介.[M].(加)赫伯特·马歇尔·麦克卢汉(HerbertMarshallMcluhan)著;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
[2]  
第二媒介时代.[M].(美)马克·波斯特(MarkPoster)著;范静哗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  
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经典文本.[M].包亚明卷主编;朱立元总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4]  
重组话语频道.[M].(美)罗伯特·C.艾伦编;麦永雄;柏敬泽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5]  
孤独的狂欢.[M].吴伯凡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6]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美)杰姆逊(FredricJameson)讲演;唐小兵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7]  
超越文学.[M].周宪著;.上海三联书店.1997,
[8]  
未来之路.[M].(美)比尔·盖茨(BillGates)等著;辜正坤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9]  
欧美新学赏析.[M].赵一凡著;.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10]  
数字化生存.[M].(美)尼古拉·尼葛洛庞蒂(NicholasNegroponte)著;胡泳;范海燕译;.海南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