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进步对制造业就业弹性调节效应的实证分析

被引:5
作者
冯泰文
孙林岩
何哲
机构
[1]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2] 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技术进步; 制造业; 就业弹性; 劳动力价格; 调节效应;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124.3 [技术发展与革新]; F424 [工业建设与发展];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学科分类号
0201 ; 020105 ; 020205 ; 0202 ; 0701 ; 070104 ;
摘要
引入技术进步作为调节变量,研究其对劳动力价格、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与制造业就业弹性关系的调节效应。运用1986年-200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层级回归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价格与制造业的就业弹性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劳动力市场并未能通过价格有效发挥其对劳动力资源的配置作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促使一部分原制造业中的就业人员向服务业转移;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通过影响产品需求结构,阻碍了制造业就业弹性的增加;而技术进步对制造业就业弹性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影响作用。同时技术进步对劳动力价格、城市化水平与制造业就业弹性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不显著,对经济发展水平与制造业就业弹性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显著。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的价格调节机制、扶持和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是提高就业弹性和促进就业的关键。
引用
收藏
页码:19 / 25+123 +123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中国劳动力的梯度转移与存变量分析 [J].
冯泰文 ;
孙林岩 ;
何哲 .
人口与经济, 2008, (01) :31-36
[2]   21世纪的先进制造模式——服务型制造 [J].
孙林岩 ;
李刚 ;
江志斌 ;
郑力 ;
何哲 .
中国机械工程, 2007, (19) :2307-2312
[3]   全要素生产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1952~2002 [J].
王艳丽 ;
刘传哲 .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05) :88-91+97
[4]   经济运行中的技术进步与选择——基于中国技术发展路径与经济增长、就业关系的实证分析 [J].
苗文龙 ;
万杰 .
经济评论, 2005, (03) :34-38+50
[5]   中国就业弹性的决定因素及就业影响 [J].
常进雄 .
财经研究, 2005, (05) :29-39
[6]   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比较和应用 [J].
温忠麟 ;
侯杰泰 ;
张雷 .
心理学报, 2005, (02) :268-274
[7]   资本深化、技术进步对中国就业效应的经验分析 [J].
姚战琪 ;
夏杰长 .
世界经济, 2005, (01) :58-67+80
[8]   论提高我国就业弹性的新思路 [J].
徐文华 ;
余中东 .
经济论坛, 2004, (21) :11-12
[9]   无就业增长与非均衡劳工市场动态学 [J].
宋小川 .
经济研究, 2004, (07) :91-96
[10]   从就业弹性的角度看我国的就业问题 [J].
贾民 .
宏观经济管理, 2004, (04) :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