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方式变革图式

被引:17
作者
陈万球
机构
[1] 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 长沙理工大学科技哲学与科技伦理治理创新研究中心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劳动方式; 反噬; 智能异化; 异化泛在;
D O I
10.14086/j.cnki.wujss.2023.01.004
中图分类号
TP18 [人工智能理论];
学科分类号
081104 ; 0812 ; 0835 ; 1405 ;
摘要
人工智能构成了当代人类劳动的技术背景和人机互动参照系,基于此,人工智能视域下劳动的当代域题愈益丰富。智能革命条件下人的劳动方式的历史性质将发生立体嬗变,人的存在方式亦会发生颠覆性变革。劳动工具的发展史是人体劳动器官工具化的生成史,劳动工具系统历经“肯定—否定—再肯定”的辩证过程,是一个不断超越脑体器官劳动能力的过程。由于人工智能的反噬,劳动的具体性将会消融于智能机器的物质运动之中,异化泛在的大观园展示了劳动方式变革的反向图景。未来技术变革中人的解放仍然是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
引用
收藏
页码:36 / 43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人工智能时代的美学劳作 [J].
王惠民 .
哲学研究, 2021, (08) :51-61
[2]   生物医学道德增强技术的语法构建:本质、异化与谱系 [J].
陈万球 ;
周舟 .
云梦学刊, 2021, 42 (02) :75-81
[3]   人工智能与人的“新异化” [J].
孙伟平 .
中国社会科学, 2020, (12) :119-137+202
[4]   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看人工智能的意义 [J].
欧阳英 .
世界哲学, 2019, (02) :5-12+160
[5]   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挑战及其应对 [J].
黄欣荣 .
理论探索, 2018, (05) :15-21
[6]   关于人工智能的价值反思 [J].
孙伟平 .
哲学研究, 2017, (10) :120-126
[7]   挑战与机遇:人工智能对劳动的影响 [J].
何云峰 .
探索与争鸣, 2017, (10) :107-111
[8]   劳动工具演化论 [J].
王师勤 .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1986, (04) :51-56
[9]   论劳动工具与劳动方式的变革及其社会历史后果 [J].
王鸿生 .
中国社会科学, 1986, (02) :83-96
[10]  
新异化的诞生[M].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哈特穆特·罗萨,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