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犯个人信息犯罪立法的理性分析——兼论对该罪立法的反思与展望

被引:72
作者
蔡军
机构
[1] 河南大学犯罪控制与刑事政策研究所
关键词
个人信息; 立法; 犯罪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4.3 [分则];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摘要
犯罪圈的设定必须从犯罪的内在规定性和刑罚的特性两个层面予以考量:犯罪的内在规定性决定了犯罪化的实质标准是行为侵犯全体公民的基本人权;刑罚的特性决定了其适用范围必须综合考虑刑罚的"残缺不全"特征及其适用的可行性要求。根据个人信息的法律属性,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就侵犯了公民的基本人权。由于其他制裁措施调控的失效,刑罚"迫不得已"地介入对公民个人信息的调整。从理性的深度进行反思,侵犯个人信息犯罪的立法具有合理性的一面,但在犯罪构成要件的规定上也有亟需澄清和完善之处。
引用
收藏
页码:105 / 11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专家建议稿)及立法研究报告.[M].周汉华; 著.法律出版社.2006,
[12]  
意大利刑法学原理.[M].(意)杜里奥·帕多瓦尼(TullioPadovani)著;陈忠林译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3]  
比较刑法原理.[M].马克昌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14]  
德国刑法教科书.[M].(德)汉斯·海因里希·耶赛克(Hans-HeinrichJescheck);(德)托马斯·魏根特(ThomasWeigend)著;徐久生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15]  
刑法哲学.[M].陈兴良 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16]  
刑事政策学.[M].(日)大谷实著;黎宏译;.法律出版社.2000,
[17]  
刑法的价值构造.[M].陈兴良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18]  
正义论.[M].(美)罗尔斯(Rawls;J.)著;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19]  
“个人信息保护”成最大热议焦点.[N].沈峥嵘;程力沛;.新华日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