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粒社会移动媒介共情传播的生成逻辑与实践走向

被引:16
作者
张树锋 [1 ,2 ]
机构
[1] 山西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院
[2]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
关键词
共情传播; 微粒社会; 移动媒介;
D O I
10.13786/j.cnki.cn14-1066/g2.2022.7.009
中图分类号
G206 [传播理论];
学科分类号
050302 ;
摘要
微粒社会的微粒化演进不仅表现在社会结构的“解析—解体”上,还由此对人进行了身心再造,于是就产生了“微粒人”的移情走向。网络媒介发展到移动端,当下已成为媒介进化的新阶段,移动媒介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呈现出智能体验和随时联动等多种效果。在信息传播领域,因为移动媒介技术和观念的推陈出新,加之社会微粒化的加速,呈现出的共情传播走向也就越来越显著。通过技术逻辑分析,结合微粒社会“解析—解体”的特征,寻求共情传播与技术观念的结合;引入媒介场域的视角,理解移动媒介场域中共情传播呈现的新特点,在不断制衡与共生中寻求共情传播的意义空间;以身体作为一种移动媒介视角,在具身体验中为共情传播创造移动媒介的价值体系,并在对外传播、舆情引导等领域建立起宽泛的实践空间。
引用
收藏
页码:63 / 7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全媒体时代突发应急报道的广播应用研究——以河南交通广播7·20特大暴雨应急报道为例 [J].
龚庆利 .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21, (11) :123-126
[2]   “孟晚舟归国”主题短视频 传递中国信心,激发爱国热情 [J].
贺祥 .
广电时评, 2021, (20) :15-16
[3]   人工共情引发审美心理范式转型 [J].
邹广胜 ;
刘雅典 .
甘肃社会科学, 2021, (05) :47-53
[4]   论共情传播 [J].
赵建国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21, 43 (06) :47-52
[6]   共情传播的量度: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报道的共振与纠偏 [J].
刘海明 ;
宋婷 .
新闻界, 2020, (10) :11-21+31
[7]   从离身到具身——媒介技术的生存论转向 [J].
芮必峰 ;
孙爽 .
国际新闻界, 2020, 42 (05) :7-17
[8]   2019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十个新鲜话题 [J].
陈力丹 ;
孙曌闻 .
当代传播, 2020, (01) :8-12+57
[9]   共情传播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探索 [J].
吴飞 .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9, 26 (05) :59-76+127
[10]   从人类共情走向智能体共情 [J].
颜志强 ;
苏金龙 ;
苏彦捷 .
心理科学, 2019, 42 (02) :299-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