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共情引发审美心理范式转型

被引:8
作者
邹广胜
刘雅典
机构
[1]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关键词
人工共情; 移情; 神经元系统; 人工智能; 审美心理;
D O I
10.15891/j.cnki.cn62-1093/c.2021.05.008
中图分类号
B83-0 [美学理论]; TP18 [人工智能理论];
学科分类号
010106 ; 081104 ; 0812 ; 0835 ; 1405 ;
摘要
遵循符号主义或逻辑主义研发路径的第一代人工智能与情感没有直接关联,而作为新一代人工智能,当今遵循联结主义路径、模拟人脑神经元系统的人工神经元网络,则与情感有直接关联,正在快速、全方位向各门类艺术生产领域渗透,并使"人类共情"走向"人工共情",引发审美心理范式重大转型。审美移情说揭示人可以把情感移入外界物上,这为人与人工智能机器所自动创作的文艺作品物产生共情,提供了基本依据;与移情相关的"内模仿""机械的解释""人格化的解释"等理论,对于探讨与人工共情相关的人工神经元网络以及机器是否具有情感等有重要启示。超越认为人工智能机器作品无法使人产生共情和获得美感等似是而非的认知,摒弃现代美学对文艺的机器生产方式的本能抵触情绪,推动审美心理范式转型,文艺美学及其相关思想资源将会在人工智能文艺乃至人工智能技术整体进一步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47 / 5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从人类共情走向智能体共情 [J].
颜志强 ;
苏金龙 ;
苏彦捷 .
心理科学, 2019, 42 (02) :299-306
[2]   吴甘沙:机器要与人形成“共情”响应 [J].
曹素妨 .
中国传媒科技, 2015, (12) :29-29
[3]  
共情理论研究概述.[J].陈小荟;.社会心理科学.2013, 09
[4]  
人工智能哲学.[M].(英)玛格丽特·A.博登(MargaretA.Boden)编著;刘西瑞;王汉琦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5]  
理解媒介.[M].(加)赫伯特·马歇尔·麦克卢汉(HerbertMarshallMcluhan)著;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
[6]  
西方美学史.[M].朱光潜 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