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领域的系统性风险:内生风险视角

被引:57
作者
方意
王羚睿
王炜
王晏如
机构
[1]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关键词
金融科技; 系统性金融风险; 内生风险;
D O I
10.19681/j.cnki.jcufe.2020.02.003
中图分类号
F832 [中国金融、银行];
学科分类号
1201 ; 020204 ;
摘要
笔者从内生风险框架出发,结合传统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加速器机制和反馈机制,对金融科技业务和技术两个层面的系统性风险进行梳理分析。笔者重点关注三个案例:(1)互联网借贷(P2P)业务。与传统融资平台相比,P2P平台通过资金渠道和预期渠道等加剧了负向冲击下的加速器机制,使得内生风险迅速在业务部门内部放大,并可能对传统金融领域造成风险溢出。(2)人工智能(AI)技术。金融部门广泛使用AI会导致投资决策过程的"合成谬误",造成不同投资者投资行为同质化,在反馈机制的作用下最终加剧了内生风险。而AI技术本身只能对外生风险进行微观审慎监管,无法对共振引发的内生风险进行有效识别。(3)数字货币。当前去中心化的私人数字货币容易通过正反馈机制形成资产价格泡沫,风险敞口较大;若以此为基础演化为法定数字货币,不仅无法消除现有的货币杠杆顺周期性问题,反而会加大央行实行最后贷款人功能进行流动性救助的难度,因此我国法定数字货币的发展方向必须坚持中心化的原则。
引用
收藏
页码:29 / 37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人工智能如何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提升? [J].
黄旭 ;
董志强 .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9, (11) :76-85+128
[2]   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与“双支柱”调控有效性研究——基于DSGE模型的分析 [J].
郭娜 ;
彭玉婷 ;
徐卉杉 .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9, (10) :30-40
[3]   系统性风险、抛售博弈与宏观审慎政策 [J].
方意 ;
黄丽灵 .
经济研究, 2019, 54 (09) :41-55
[4]   宏观金融风险和银行风险行为关系分析——兼论宏观审慎政策和微观审慎监管政策的协调 [J].
赵胜民 ;
何玉洁 .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9, (06) :33-44
[5]   互联网金融伦理秩序研究 [J].
陆岷峰 ;
徐博欢 .
武汉金融, 2019, (05) :72-76
[6]   法定数字货币的经济效应分析:理论与实证 [J].
姚前 .
国际金融研究, 2019, (01) :16-27
[8]   关于央行法定数字货币的若干思考 [J].
姚前 ;
汤莹玮 .
金融研究, 2017, (07) :78-85
[9]   中国法定数字货币的理论依据和架构选择 [J].
范一飞 .
中国金融, 2016, (17) :10-12
[10]   央行发行数字货币的法律问题 [J].
刘向民 .
中国金融, 2016, (17) :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