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3 条
青海高原近43年夏季水汽分布及演变特征
被引:33
作者:

王鹏祥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王宝鉴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黄玉霞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甘肃省专业气象台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郭品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李栋梁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机构: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
[3] 甘肃省专业气象台
[4]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来源:
关键词:
青海高原;
夏季;
水汽分布;
水汽收支;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68.023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通过对青海高原近43年夏季空中水汽分布及演变的研究,结果表明:(1)夏季来自孟加拉湾的暖湿水汽在东亚夏季风的驱动下向东北方向输送,与沿中纬度的西风环流输送的水汽在青海高原会合,但受高原大地形阻挡,到达该区的水汽含量较源区大大减小;(2)青海高原水汽通量场自西界向东界增加,水汽通量高值区基本分布在青海东部的边坡地带;(3)近43年青海高原净水汽通量收支有正有负,但整体上却呈增加趋势;(4)旱年青海高原水汽通量比平均状况偏少10~40 kg.m-1.s-1;涝年偏多10~20 kg.m-1.s-1;无论旱涝年,青海高原空中净水汽通量均呈正值,但旱年比平均状况偏少21.88%,涝年偏多53.99%。
引用
收藏
页码:60 / 65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东亚夏季风期间水汽输送与西北干旱的关系
[J].
王宝鉴
;
黄玉霞
;
何金海
;
王黎娟
.
高原气象,
2004, (06)
:912-918

王宝鉴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甘肃省专业气象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南京 ,甘肃兰州 ,江苏南京 ,江苏南京

黄玉霞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甘肃省专业气象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南京 ,甘肃兰州 ,江苏南京 ,江苏南京

何金海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甘肃省专业气象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南京 ,甘肃兰州 ,江苏南京 ,江苏南京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2]
一次华西秋季大暴雨的水汽分析
[J].
郁淑华
.
高原气象,
2004, (05)
:689-696

郁淑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四川成都
[3]
青藏高原及周围地区大气可降水量的分布、变化与各地多变的降水气候
[J].
蔡英
;
钱正安
;
吴统文
;
梁潇云
;
宋敏红
;
不详
.
高原气象 ,
2004, (01)
:1-10

蔡英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钱正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吴统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梁潇云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宋敏红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不详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4]
青藏高原东侧初夏旱涝的季风环流分析
[J].
马振锋
;
高文良
;
刘富明
;
刘庆
;
不详
.
高原气象 ,
2003, (S1)
:1-7

马振锋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

高文良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

刘富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

刘庆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

不详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
[5]
长江流域梅雨带水汽输送源-汇结构
[J].
徐祥德
;
陈联寿
;
王秀荣
;
苗秋菊
;
陶诗言
.
科学通报,
2003, (21)
:2288-2294

徐祥德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国家气象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

陈联寿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国家气象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

王秀荣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国家气象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

苗秋菊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国家气象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

陶诗言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国家气象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
[6]
青藏高原热力异常与华北汛期降水关系的研究
[J].
赵声蓉
;
宋正山
;
纪立人
;
不详
.
大气科学 ,
2003, (05)
:881-893

赵声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宋正山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纪立人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不详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7]
1991年江淮暴雨时期的能量和水汽循环研究
[J].
胡国权
;
丁一汇
.
气象学报,
2003, (02)
:146-163

胡国权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国家气候中心

丁一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国家气候中心
[8]
华北和西北区干湿年间水汽场及东亚夏季风的对比分析
[J].
蔡英
;
钱正安
;
宋敏红
.
高原气象,
2003, (01)
:14-23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钱正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甘肃兰州,甘肃兰州,甘肃兰州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9]
青藏高原夏季TBB场与水汽分布关系的初步研究
[J].
江吉喜
;
范梅珠
.
高原气象,
2002, (01)
:20-24

江吉喜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北京,北京

范梅珠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北京,北京
[10]
青藏高原地-气过程动力、热力结构综合物理图象
[J].
徐祥德
;
周明煜
;
陈家宜
;
卞林根
;
张光智
;
刘辉志
;
李诗明
;
张宏升
;
赵冀俊
;
索朗多吉
;
王继志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 (05)
:428-441

徐祥德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国家海洋局环境预报中心!北京,北京大学!北京,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国家海洋局环境预报中心!北京,北京大学!北京,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

周明煜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国家海洋局环境预报中心!北京,北京大学!北京,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国家海洋局环境预报中心!北京,北京大学!北京,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

陈家宜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国家海洋局环境预报中心!北京,北京大学!北京,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国家海洋局环境预报中心!北京,北京大学!北京,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

卞林根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国家海洋局环境预报中心!北京,北京大学!北京,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国家海洋局环境预报中心!北京,北京大学!北京,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

张光智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国家海洋局环境预报中心!北京,北京大学!北京,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国家海洋局环境预报中心!北京,北京大学!北京,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宏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国家海洋局环境预报中心!北京,北京大学!北京,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国家海洋局环境预报中心!北京,北京大学!北京,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

赵冀俊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国家海洋局环境预报中心!北京,北京大学!北京,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国家海洋局环境预报中心!北京,北京大学!北京,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

索朗多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国家海洋局环境预报中心!北京,北京大学!北京,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国家海洋局环境预报中心!北京,北京大学!北京,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

王继志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国家海洋局环境预报中心!北京,北京大学!北京,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国家海洋局环境预报中心!北京,北京大学!北京,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