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约束、技术进步与全要素能源生产率增长

被引:9
作者
施卫东 [1 ]
程莹 [2 ]
机构
[1]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 浙江稠州商业银行南京分行
关键词
碳排放约束; 制造业; 全要素能源生产率; ML指数; Tobit模型;
D O I
10.13581/j.cnki.rdm.20151106.006
中图分类号
F424.1 [工业区域规划与生产布局]; X196 [环境经济学];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0202 ; 02 ; 0201 ; 020106 ;
摘要
运用Malmquist-Luenberger(ML)生产率指数方法测算并比较2001—2010年我国制造业在碳排放约束下全要素能源生产率水平及其分解.在无碳排放约束、碳排放约束下利用传统距离函数以及利用方向性距离函数3种情形下从全国、区域和省际3个角度来探究能源生产率水平并分解技术进步与效率改善,并且运用Tobit模型对影响全要素能源生产率的因素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3个角度下全要素能源生产率年均都呈正增长,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全国角度下ML指数呈W形波动,2005年和2009年是拐点;区域角度下发现效率改善对中西部全要素能源生产率促进作用越来越大;回归分析显示全要素能源效率、节能减排及外资流入的提高对全要素能源生产率的增长有正向作用.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引用
收藏
页码:10 / 20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环境污染、技术进步与中国高耗能产业——基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分析 [J].
沈可挺 ;
龚健健 .
中国工业经济, 2011, (12) :25-34
[2]   转型期间我国新型工业化增长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新型工业化”生产力视角 [J].
庞瑞芝 ;
李鹏 ;
路永刚 .
中国工业经济, 2011, (04) :64-73
[3]   中国的绿色工业革命:基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视角的解释(1980—2008) [J].
陈诗一 .
经济研究, 2010, 45 (11) :21-34+58
[5]   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与中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J].
陈诗一 .
经济研究, 2009, 44 (04) :41-55
[6]   环境管制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APEC的实证研究 [J].
王兵 ;
吴延瑞 ;
颜鹏飞 .
经济研究, 2008, (05) :19-32
[7]   生产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新的估计 [J].
吴延瑞 .
经济学(季刊), 2008, (03) :827-842
[8]   环境、资源与工业增长的协调性 [J].
涂正革 .
经济研究, 2008, (02) :93-105
[9]  
Efficiency analysis of Chinese industry: A 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 approach [J] . Michio Watanabe,Katsuya Tanaka.&nbsp&nbspEnergy Policy . 2007 (12)
[10]  
Environmental production functions and environmental 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s [J] . &nbsp&nbspEnergy . 200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