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栅格的豫西山区地形起伏特征及其对人口和经济的影响

被引:47
作者
张静静
朱文博
朱连奇
崔耀平
何莎莎
任涵
机构
[1]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
关键词
地形起伏度; 人口和经济; 土地利用; 空间化; 栅格; 豫西山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C924.2 [中国人口]; F127 [地方经济];
学科分类号
1407 ; 0202 ; 020202 ;
摘要
地形起伏是约束山区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尤其在山地平原过渡带其约束作用更为显著。以位于秦岭—黄淮平原过渡带的豫西山区为例,基于200 m分辨率DEM数据,采用均值变点法确定地形起伏度的最佳统计单元,并提取地形起伏度;以1∶10万土地利用、乡镇人口和县域各产业数据为基础,建立人口和经济空间化模型,同时生成200 m分辨率的栅格人口和经济密度图;在系统分析地形起伏度、人口和经济密度空间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借助统计分析方法基于栅格单元定量揭示了地形起伏度对人口和经济的影响,并与其他地形因子的影响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豫西山区地形起伏度以低值为主,58.6%的区域地形起伏度小于等于0.5个基准山体的高度(相对高差≤250 m);空间上呈西高东低、中间高南北低的格局,与海拔、坡度均呈较强的正相关,且与坡度的相关性更大。(2)被选作验证的人口和经济数据与对应模拟值的线性拟合度分别为0.943和0.909,表明空间化结果能反映人口和经济分布的实际状况。(3)地形起伏度对人口和经济的影响强于其他地形因子的影响,与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呈较好的对数拟合关系,拟合度分别为0.911和0.874;豫西山区88.65%的人口居住在地形起伏度不超过0.5的地区,88.03%的生产总值分布在地形起伏度不超过0.3的地区。相对人口分布,研究区的经济发展向地形起伏度低值区的集聚态势更加明显。
引用
收藏
页码:1093 / 1106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31 条
[1]   豫西山地植被NDVI及其气候响应的多维变化 [J].
张静静 ;
郑辉 ;
朱连奇 ;
崔耀平 ;
张晓东 ;
叶露培 .
地理研究, 2017, 36 (04) :765-778
[2]   中国县域农村贫困化分异机制的地理探测与优化决策 [J].
刘彦随 ;
李进涛 .
地理学报, 2017, 72 (01) :161-173
[3]   基于GIS的横断山区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和经济的关系 [J].
陈田田 ;
彭立 ;
刘邵权 ;
王旭熙 ;
徐定德 .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 2016, 33 (04) :505-512
[4]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mountainous regions and classification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J]. FANG Yi-ping,YING Bin.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2016(06)
[5]   基于乡镇尺度的河南省人口分布的地统计学分析 [J].
张海霞 ;
牛叔文 ;
齐敬辉 ;
叶丽琼 ;
李娜 .
地理研究, 2016, 35 (02) :325-336
[6]   县域聚落分布格局演变分析——基于1929-2013年河南巩义的实证研究 [J].
李小建 ;
许家伟 ;
海贝贝 .
地理学报, 2015, 70 (12) :1870-1883
[7]   基于地形起伏度的江西省人口-经济格局变化分析 [J].
肖池伟 ;
刘影 ;
李鹏 .
水土保持通报, 2016, 36 (02) :222-227
[8]   面向粮食产量空间化的多元回归分析模型中的两个关键问题探讨 [J].
廖顺宝 ;
姬广兴 ;
侯鹏敏 ;
岳艳琳 ;
杨旭 .
自然资源学报, 2015, 30 (11) :1922-1932
[9]   基于乡镇尺度的中国25省区人口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J].
柏中强 ;
王卷乐 ;
杨雅萍 ;
孙九林 .
地理学报, 2015, 70 (08) :1229-1242
[10]   基于遥感影像的中尺度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化——以京津冀地区为例 [J].
吴健生 ;
许多 ;
谢舞丹 ;
彭建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51 (04) :707-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