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增长、信贷供求和货币政策调整

被引:9
作者
刘海英 [1 ]
何彬 [2 ]
机构
[1] 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
[2] 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
关键词
贷款供给; 贷款需求; 非均衡模型; 货币政策调整;
D O I
10.19581/j.cnki.ciejournal.2009.07.001
中图分类号
F424 [工业建设与发展]; F832.4 [信贷]; F822.0 [方针政策及其阐述];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0202 ; 1201 ; 020204 ; 020101 ; 020203 ;
摘要
货币政策不能及时对经济发展出现的变化做出调整,不仅降低了货币政策实施的有效性,还产生了诸如流动性过剩等一系列问题。信贷市场的供求特征直接反映了实体经济的增长,因此,根据信贷市场的非均衡状态对货币政策进行相应调整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有效地提取各阶段的信贷市场的供求特征信息。本文利用非均衡计量模型这一理论工具得出,我国信贷市场中确实存在着贷款过度需求的非均衡状态,主要表现为近年来贷款增长率始终处于下降并且严重滞后于工业产出需求的状态,同时紧缩性货币政策所导致的信贷供给约束更加强化了这一非均衡状态,并且已经影响到了工业实体经济的发展。货币政策调整除了考虑通胀和流动性过剩问题以外,还必须考虑信贷市场的非均衡状态,否则政策调整的目标将脱离实体经济的增长。
引用
收藏
页码:5 / 15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当前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探析 [J].
闫恩友 ;
张文路 .
当代经济(下半月), 2007, (07) :8-9
[3]   通货膨胀钉住制度:一个新兴的货币政策框架 [J].
杨建明 .
世界经济, 2004, (07) :29-35
[5]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特点及借鉴意义 [J].
尹继志 ;
齐靠民 .
金融教学与研究, 2004, (01) :15-17
[6]   反思通货膨胀目标制——阿根廷经济危机启示 [J].
胡放之 ;
张海洋 ;
不详 .
理论月刊 , 2004, (02) :111-112
[7]   论通货膨胀目标制在我国的可行性 [J].
王朝军 ;
曾令华 ;
王忠生 .
金融教学与研究, 2003, (04) :11-12+50
[8]   我国宜建立通货膨胀目标制下的货币政策框架 [J].
王中华 ;
莫学斌 .
上海金融, 2002, (11) :20-22
[9]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理论思考——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重新界定 [J].
奚君羊 ;
刘卫江 .
财经研究, 2002, (04) :3-8
[10]   货币供应量已不宜作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J].
夏斌 ;
廖强 .
经济研究, 2001, (08) :3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