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效应的非对称性与紧缩时期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11
作者
曹家和
机构
[1] 河海大学商学院
关键词
货币政策效应; 非对称性; 通货紧缩; 中介目标; 可行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822.0 [方针政策及其阐述];
学科分类号
020101 ; 020203 ; 020204 ;
摘要
我国经济建设的实践证明,货币供给量在通货膨胀时期能够灵敏地反映出社会总需求的宽松度,并且能够有效地防止通货膨胀的出现,但在紧缩时期则对社会总需求的宽松度缺乏灵敏性,因而并不适合继续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由于货币政策效应的非对称性,客观上要求央行在不同时期选择不同的领先指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在对目前国内学者提出的中介目标的利弊进行分析之后,本文提出,在紧缩时期,央行可以使用产成品库存总额占消费总额的比率作为执行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并对此观点作了必要的分析。
引用
收藏
页码:54 / 58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论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演变与定位 [J].
曹家和 .
现代经济探讨, 2003, (02) :59-61
[2]   金融开放条件下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的分工与协作 [J].
钱小安 .
金融研究, 2002, (01) :46-54
[3]   电子货币的挑战 [J].
章和杰 ;
周英章 .
经济学家, 2001, (06) :122-123
[4]   我国金融宏观调控的改革和发展 [J].
盛松成 ;
王维强 .
财经研究, 1999, (01) :3-10+64
[5]  
货币、银行与金融市场[M]. 机械工业出版社 , (美)劳埃德B.托马斯(LloydB.Thomas)著,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