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指数模型的郑州—洛阳地区史前聚落遗址空间分布

被引:23
作者
毕硕本 [1 ]
计晗 [1 ]
梁静涛 [2 ]
乔文文 [2 ]
李禧亮 [1 ]
机构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遥感学院
[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
关键词
空间分析; 指数模型; 史前聚落遗址; 郑州—洛阳;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K878 [遗址]; TP79 [遥感技术的应用];
学科分类号
060107 ; 081102 ; 0816 ; 081602 ; 083002 ; 1404 ;
摘要
为了探究郑州—洛阳地区史前人类聚落遗址空间分布规律,在GIS支持下,主要使用高程分析、坡度坡向分析和缓冲区分析等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分别获取4个史前文化时期聚落遗址分布与高程、坡度、坡向、离水距离4种环境因子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构造适宜性指数评价系统,建立聚落遗址指数模型,将模型结果与遗址具体分布情况进行比较,阐述遗址分布的特征和原因,并据此解读史前人地关系演变。研究结果表明:①史前人类遗址选址对上述4因子具有强烈的选择倾向:地势较低的地区更有利于人类生活、交通和农作物种植;坡度较小的平原地带受地表径流势能作用相对较小,有利于建造房屋和抵御自然灾害;阳坡(朝南)不仅可在一定程度上抵挡风寒,也适宜植被和作物生长,有利于人类获得更多的生产、生活资料;而河流湖泊则可为人类提供充足的水源。②在4个史前文化时期中,裴李岗时期的人类生存能力较弱,对环境依赖性较强,为谋求生存,必须尽可能占据环境最优区域;在仰韶前期和仰韶后期,人类适应和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步提高,不仅能够选择条件较优的居住点,还开始扩展新的生存领域;龙山时期人类按自由意志活动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体现在遗址数量大幅增长,并开始出现社会分化现象,部分人群凭借某种特权得以优先占据条件最好的区域。
引用
收藏
页码:1454 / 1462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全新世中期青海海东地区聚落选址与环境解读 [J].
袁薇薇 ;
韩茂莉 .
地理研究, 2013, 32 (05) :942-951
[2]   山东北部地区聚落遗址时空分布与环境演变的关系 [J].
郭媛媛 ;
莫多闻 ;
毛龙江 ;
王守功 ;
李水城 .
地理学报, 2013, 68 (04) :559-570
[3]   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及其研究进展 [J].
胡最 ;
刘春腊 ;
邓运员 ;
杨立国 .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 (12) :1620-1627
[4]   基于GIS的徐州市乡村聚落空间适宜性分析 [J].
单勇兵 ;
马晓冬 ;
宣勇 .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2, 31 (06) :156-160
[5]   洛阳地区史前聚落遗址空间形态研究 [J].
杨林 ;
裴安平 ;
郭宁宁 ;
梁博毅 .
地理科学, 2012, 32 (08) :993-999
[6]   基于GIS的秦安县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J].
郭晓东 ;
马利邦 ;
张启媛 .
经济地理, 2012, 32 (07) :56-62
[7]   借助GIS研究史前聚落遗址的空间分布特征 [J].
闫丽洁 ;
石忆邵 ;
杨瑞霞 ;
鲁鹏 ;
朱丽 ;
付强 .
地理信息世界, 2012, 10 (02) :44-48
[8]   基于GIS指数模型的山洪灾害防治区划方法研究 [J].
王兴菊 ;
卢岳 ;
郝玉伟 .
水电能源科学, 2011, 29 (09) :54-57
[9]   无定河流域全新世中期人类聚落选址的空间分析及地貌环境意义 [J].
胡珂 ;
莫多闻 ;
毛龙江 ;
李水城 ;
王辉 ;
曹炜 ;
张翼飞 .
地理科学, 2011, 31 (04) :415-420
[10]   郑洛地区史前聚落遗址坡向坡度分析 [J].
毕硕本 ;
郭文政 ;
闾国年 .
测绘科学 , 2010, (06) :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