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交往生活的公共性建构:基于公共领域理论的分析附视频

被引:16
作者
叶飞
机构
[1] 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
关键词
交往生活; 公共性; 公共领域; 公民教育;
D O I
10.16614/j.cnki.issn1001-733x.2017.02.007
中图分类号
G416 [思想品德教育];
学科分类号
030505 ;
摘要
在理想的教育情境下,学校交往生活应该具有如哈贝马斯、阿伦特所言的公共领域属性,它是一个具有独立性、批判性与公益性的中间领域,它以公民的"言说"和"行动"为主要机制,倡导理性的协商对话以及自由而平等的公民人格。但是,在现实的教育背景下,学校交往生活的独立性、批判性以及公益性正在遭遇着严峻的挑战,自由、平等、理性协商的公共价值取向也陷入了扭曲,而公民的"言说"、"行动"也遭受较大的压制,这不利于公民教育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培育公民品质和公共精神,学校交往生活应进行公共性的重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公共治理,展开公民的"行动";增进学生的"言说"权利,鼓励课堂教学中的平等交往;建构公共服务活动体系,引导学生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过程中养成公共精神;构筑公共协商和公共论辩的平台,以促进公共意见的理性表达,发展学生的"交往理性"及公共协商能力。
引用
收藏
页码:56 / 63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学校空间的“准公共领域”属性及其公民教育意蕴 [J].
叶飞 .
教育科学, 2013, 29 (02) :11-16
[2]   学校公民道德教育的组织困境 [J].
郑富兴 .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8, (03) :35-39
[3]   保卫教育的公共性 [J].
金生鈜 .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7, (03) :7-13
[5]   “服务学习”(SL)与负责任公民的培养——美国学校公民教育中“服务学习”方法的运用及其启示 [J].
单玉 .
外国教育研究, 2004, (11) :36-39
[6]   共享学习的权利——关于协商式学习的研究 [J].
肖龙海 ;
郑锡灯 .
教育发展研究, 2003, (11) :44-46
[7]   关于公共领域问题的答问 [J].
J·哈贝马斯 .
社会学研究, 1999, (03) :37-38
[8]  
公共交往与公民教育[M]. 人民出版社 , 叶飞, 2013
[9]  
公共性的再生产[M]. 江苏人民出版社 , 孔繁斌, 2012
[10]  
教师作为知识分子[M]. 教育科学出版社 , (美) 吉鲁,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