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秋季PM污染模拟与形成过程分析

被引:19
作者
刘宁 [1 ]
王雪松 [1 ]
胡泳涛 [2 ]
郑君瑜 [3 ]
钟流举 [4 ]
胡敏 [1 ]
张远航 [1 ]
机构
[1]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
[2] School of Civi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Atlanta,GA ,USA
[3] 华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4] 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PM10; CMAQ模式; 过程分析; 积分过程速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13 [粒状污染物];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2 ;
摘要
利用Models-3/CMAQ模式系统对珠江三角洲2009年11月下半月的大气PM10污染状况进行模拟,重点针对23~29日期间的严重PM10污染事件,采用过程分析技术,探讨各种大气物理、化学过程对PM10浓度演变的作用规律.对代表性站点的分析结果表明,导致污染期间近地面PM10浓度升高的大气过程主要是源排放(例如麓湖、开平)和大气传输(万顷沙、金果湾),重要的PM10去除途径包括大气传输(麓湖、开平)、干沉降(万顷沙)和气溶胶过程(金果湾).空间分布上,PM10源排放强度较高的珠三角中部地区,同时也是向外输出PM10的主要区域和干沉降去除的高值地区.在近地面,气溶胶过程在珠三角中部主要起消耗PM10的作用,二次颗粒物的生成多发生在珠三角西部和南部;气溶胶过程对高空PM10主要表现为生成作用,尤其珠三角中部地区的生成速率相对更高.
引用
收藏
页码:1537 / 1545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珠江三角洲一次典型复合型污染过程的模拟研究 [J].
邓涛 ;
吴兑 ;
邓雪娇 ;
谭浩波 ;
李菲 ;
郑君瑜 ;
廖碧婷 .
中国环境科学 , 2012, (02) :193-199
[2]   2008年秋季珠江三角洲污染气象分析 [J].
李颖敏 ;
范绍佳 ;
张人文 .
中国环境科学, 2011, (10) :1585-1591
[3]   珠江三角洲地区2006年颗粒物污染过程识别与分析 [J].
李志成 ;
郑君瑜 ;
钟流举 .
环境科学研究, 2011, 24 (09) :975-981
[4]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PM10的相互影响研究 [J].
胡晓宇 ;
李云鹏 ;
李金凤 ;
王雪松 ;
张远航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47 (03) :519-524
[5]   珠江三角洲地区重点VOC排放行业的排放清单 [J].
余宇帆 ;
卢清 ;
郑君瑜 ;
钟流举 .
中国环境科学, 2011, (02) :195-201
[6]   亚运时段广州大气污染物来源数值模拟研究 [J].
陈焕盛 ;
王自发 ;
吴其重 ;
王威 .
环境科学学报, 2010, 30 (11) :2145-2153
[7]   不同控制指标下的大气PM10浓度对人群的健康影响——以2006年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J].
谢鹏 ;
刘晓云 ;
刘兆荣 ;
李湉湉 ;
钟流举 ;
向运荣 .
中国环境科学, 2010, 30 (01) :25-29
[8]   珠江三角洲大气面源排放清单及空间分布特征 [J].
郑君瑜 ;
张礼俊 ;
钟流举 ;
王兆礼 .
中国环境科学, 2009, 29 (05) :455-460
[9]   珠江三角洲机动车污染物排放特征及分担率 [J].
车汶蔚 ;
郑君瑜 ;
钟流举 .
环境科学研究, 2009, 22 (04) :456-461
[10]   珠江三角洲天然源VOCs排放量估算及时空分布特征 [J].
郑君瑜 ;
郑卓云 ;
王兆礼 ;
钟流举 ;
吴兑 .
中国环境科学, 2009, 29 (04) :345-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