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解析

被引:38
作者
朱聆
张真
机构
[1]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关键词
碳排放强度; 对数均值迪氏分解法; 能源强度; 产业结构; 能源结构;
D O I
10.13198/j.res.2011.01.22.zhul.013
中图分类号
X24 [人类、资源、能源与环境的关系];
学科分类号
1204 ;
摘要
采用对数均值迪氏分解(LMDI)法对1995—2008年上海市碳排放强度进行分解分析.结果表明,产业部门能源强度的下降是上海市碳排放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贡献率为67.6%.进一步分析显示,上海市能源强度的下降主要来源于第二产业,但由于传统的工业节能改造的潜力有限,近年来工业能源强度下降的速度逐渐放缓,其对碳强度减排的贡献趋于减少.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是碳排放强度下降的次要原因,贡献率分别为18.2%和14.2%.但是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仍然存在较大的调整空间,这2个因素有望对碳排放强度的下降作出持久的贡献.
引用
收藏
页码:20 / 26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指数分解研究:1980-2007 [J].
秦放鸣 ;
师博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02) :118-126
[2]   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分解与影响因素 [J].
佟金萍 ;
马剑锋 ;
仇蕾 .
系统工程, 2009, 27 (10) :25-31
[3]   上海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分析 [J].
赵敏 ;
张卫国 ;
俞立中 .
环境科学研究, 2009, 22 (08) :984-989
[4]   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及其周期性波动研究 [J].
宋德勇 ;
卢忠宝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9, 19 (03) :18-24
[5]   北京市能源强度分析的完全因素分解方法 [J].
谭忠富 ;
蔡丞恺 .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06) :28-31+46
[6]   能源强度的指数分解分析研究综述 [J].
张炎治 ;
聂锐 .
管理学报, 2008, (05) :647-650
[7]   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区域因素分解分析——基于LMDI分解方法 [J].
李国璋 ;
王双 .
财经研究, 2008, (08) :52-62
[8]  
中国CO2排放趋势的经济分析[J]. 冯相昭,邹骥.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03)
[9]   中国碳排放特征及其动态演进分析 [J].
胡初枝 ;
黄贤金 ;
钟太洋 ;
谭丹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 (03) :38-42
[10]  
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1995-2004[J]. 徐国泉,刘则渊,姜照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