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分析

被引:229
作者
赵敏 [1 ]
张卫国 [2 ]
俞立中 [1 ]
机构
[1]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
[2]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能源; 碳排放; 上海市;
D O I
10.13198/j.res.2009.08.112.zhaom.020
中图分类号
X321 [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
学科分类号
083305 ; 1204 ;
摘要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6年版碳排放计算指南中的计算公式和碳排放系数缺省值,计算了上海市1994─2006年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结果表明:1994年以来碳排放量逐年增加,碳排放强度不断下降,由1994年的2.51t/(104元)降到2006年的1.07 t/(104元).通过比较2005年上海与全国以及主要经济大国间的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和人均碳排放量发现,上海市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占全国的3.5%;碳排放强度低于全国和全球水平,但比英国、德国、日本高;人均碳排放量为2.7 t/a,是全国和全球平均水平的2倍多,低于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从能源利用效率、经济增长方式、能源结构以及经济结构等角度分析了碳排放强度下降的原因,其中能源结构调整引起的平均碳排放系数下降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是主要原因.
引用
收藏
页码:984 / 989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节能建筑全寿命周期技术经济评价方法 [J].
王乾坤 ;
刘琨 .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8, (06) :159-162
[2]   我国各省区碳排放量状况及减排对策研究 [J].
王铮 ;
朱永彬 .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8, (02) :109-115
[3]   钢铁企业物质流、能量流及其对CO2排放的影响 [J].
蔡九菊 ;
王建军 ;
张琦 ;
李广双 .
环境科学研究, 2008, (01) :196-200
[4]   地区能源效率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差异性——基于Kaya因素分解 [J].
查冬兰 ;
周德群 .
系统工程, 2007, (11) :65-71
[5]   CO收集封存战略及其对我国远期减缓CO排放的潜在作用 [J].
陈文颖 ;
吴宗鑫 ;
王伟中 .
环境科学, 2007, (06) :1178-1182
[6]   “十一五”期间我国能源需求及节能潜力预测 [J].
魏一鸣 ;
廖华 ;
范英 .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7, (01) :20-25
[7]   基于CGE模型的CO2减排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J].
王灿 ;
陈吉宁 ;
邹骥 .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12) :1621-1624
[8]   中国的二氧化碳边际减排成本 [J].
高鹏飞 ;
陈文颖 ;
何建坤 .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9) :1192-1195
[9]   作为温室气体排放衡量指标的碳排放强度分析 [J].
何建坤 ;
刘滨 .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6) :740-743
[10]  
上海市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贡献量的研究[J]. 钱杰,俞立中.上海环境科学. 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