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前十年的中国土地覆盖变化

被引:70
作者
吴炳方 [1 ]
苑全治 [1 ]
颜长珍 [2 ]
王宗明 [3 ]
于信芳 [4 ]
李爱农 [5 ]
马荣华 [6 ]
黄进良 [7 ]
陈劲松 [8 ]
常存 [9 ]
刘成林 [10 ]
张磊 [1 ]
李晓松 [1 ]
曾源 [1 ]
包安明 [9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数字地球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3]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4]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5]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6]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7] 中国科学院武汉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8]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9]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10] 南昌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关键词
ChinaCover土地覆盖变化; 遥感; 中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4.4 [土壤-植物系统]; TP79 [遥感技术的应用];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081102 ; 0816 ; 081602 ; 083002 ; 1404 ;
摘要
土地覆盖变化是陆地生态系统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驱动因素。在全球变化、生态环境建设、经济高速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下,21世纪前十年中国土地覆盖发生了显著变化,对此变化的监测和分析不但能支持中国碳源/汇的评估和碳收支估算,还可为生态环境变化评估提供基础数据。本研究在面向对象(object-based)的分类技术支持下,利用Landsat TM/ETM数据和HJ-1卫星数据,结合大量外业调查数据生产了30m分辨率的2000年、2010年中国土地覆盖数据(ChinaCover);采用像元二分法生产了植被覆盖度数据。利用这两个数据集对中国土地覆盖10年的变化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人工表面和林地呈增加趋势,而耕地、湿地和草地面积呈减少的趋势;人工表面的快速增加和耕地面积的大规模减少是这一时期中国土地覆盖变化的最主要特点;土地覆盖类型转换中,耕地转换为人工表面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我国中东部地区,耕地转换为林地和草地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退耕还林还草的重点区域,耕地的扩张主要来自三江平原和新疆绿洲的农业开发。以植被覆盖度为评估指标显示森林、灌丛和草地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在汶川地震重灾区、横断山以及武夷山等局部地区的森林质量呈退化趋势;塔里木盆地周围、青藏高原东部、太行山、吕梁山等地区的灌丛植被覆盖度有所下降;内蒙古中部、青藏高原西南部、新疆天山南部、呼伦贝尔等地区的草地出现退化现象。
引用
收藏
页码:723 / 731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1]   全球环境变化视角下的土地覆盖分类系统研究综述 [J].
蔡红艳 ;
张树文 ;
张宇博 .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10, (01) :161-167
[12]   21世纪初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与驱动力分析 [J].
刘纪远 ;
张增祥 ;
徐新良 ;
匡文慧 ;
周万村 ;
张树文 ;
李仁东 ;
颜长珍 ;
于东升 ;
吴世新 ;
江南 .
地理学报, 2009, 64 (12) :1411-1420
[13]   过去300年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碳循环研究 [J].
葛全胜 ;
戴君虎 ;
何凡能 ;
潘嫄 ;
王梦麦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 (02) :197-210
[14]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 [J].
信忠保 ;
许炯心 ;
郑伟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 (11) :1504-1514
[15]   国家土地覆盖数据的生产与建库 [J].
赵有松 ;
廖安平 ;
陈利军 .
测绘科学, 2007, (04) :138-140+198
[16]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季节变化的影响——以陕北延河流域为例 [J].
李正国 ;
王仰麟 ;
吴健生 ;
张小飞 .
第四纪研究, 2005, (06) :100-107
[17]   面向对象的土地覆盖信息提取方法研究 [J].
钱巧静 ;
谢瑞 ;
张磊 ;
颜长珍 ;
吴炳方 .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05, (03) :338-342
[18]   中国西北地区NDVI变化及其与温度和降水的关系 [J].
李震 ;
阎福礼 ;
范湘涛 .
遥感学报, 2005, (03) :308-313
[19]   用SPOT-VGT数据制作中国2000年度土地覆盖数据 [J].
徐文婷 ;
吴炳方 ;
颜长珍 ;
黄慧萍 .
遥感学报, 2005, (02) :204-214
[20]   基于IGBP土地覆盖类型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J].
毕晓丽 ;
葛剑平 .
山地学报, 2004, (01) :4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