耦合协调模型在“美丽中国”建设评价中的运用

被引:52
作者
谢炳庚 [1 ,2 ]
陈永林 [1 ,3 ]
李晓青 [1 ,2 ]
机构
[1] 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
[2] 湖南师范大学资源环境科学学院
[3] 赣南师范学院地理与规划学院
关键词
“美丽中国”; 耦合协调模型; 评价; 江西省;
D O I
10.15957/j.cnki.jjdl.2016.07.005
中图分类号
F124 [经济建设和发展]; G122 [文化专题研究]; X321 [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
学科分类号
0201 ; 020105 ; 05 ; 0503 ; 083305 ; 1204 ;
摘要
"美丽中国"是由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及生态环境3个系统耦合组成的人—地关系复杂系统。选取3个子系统层、30个指标层共同构建"美丽中国"建设评价的耦合协调模型。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是"美丽中国"建设阶段的划分依据。江西省各设区市的实证研究表明:从耦合度来看,江西省各设区市的耦合度大部分处于拮抗阶段;从协调度来看,南昌市处于"美丽中国"建设较高水平阶段,赣州和九江2个设区市处于中等水平阶段,其他8个设区市处于低水平阶段;不同的阶段所采取的发展战略均有所不同。
引用
收藏
页码:38 / 44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36 条
[1]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美丽中国”评价体系 [J].
谢炳庚 ;
陈永林 ;
李晓青 .
经济地理, 2015, 35 (12) :36-42
[2]   洞庭湖区生态—经济—社会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 [J].
王琦 ;
汤放华 .
经济地理, 2015, 35 (12) :161-167+202
[3]   “美丽中国”区域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J].
向云波 ;
谢炳庚 .
统计与决策, 2015, (05) :51-55
[4]   浙江省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关系评价 [J].
范辉 ;
刘卫东 ;
吴泽斌 ;
张恒义 .
经济地理, 2014, 34 (12) :21-28
[5]   基于BP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脆弱性与协调性动态模拟研究——以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为例 [J].
陈晓红 ;
吴广斌 ;
万鲁河 .
地理科学, 2014, 34 (11) :1337-1343
[6]   “美丽中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 [J].
胡宗义 ;
赵丽可 ;
刘亦文 .
统计与决策, 2014, (09) :4-7
[7]   武汉城市圈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系统耦合作用的时空结构 [J].
刘承良 ;
段德忠 ;
余瑞林 ;
王涛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 24 (05) :145-152
[8]   基于景观敏感性视角的“美丽中国”评价指标权重分析 [J].
傅丽华 ;
李晓青 ;
凌纯 .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14, 37 (01) :1-5
[9]   “美丽中国”的价值维度及实现路径 [J].
刘於清 .
桂海论丛, 2014, 30 (01) :53-56
[10]   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性分析——以东北三省34个地级市为例 [J].
张明斗 ;
莫冬燕 .
资源科学, 2014, 36 (01) :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