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的地域分异特征

被引:47
作者
于伯华 [1 ]
吕昌河 [1 ]
吕婷婷 [2 ,3 ]
杨阿强 [1 ,4 ]
刘闯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
[3] 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
[4]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基金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
关键词
NDVI; 植被变化; 区域分异; 青藏高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48 [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植被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都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特征。本研究以1981-2006年间的GIMMS/NDVI产品为主要数据源,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分别从植被空间分布、植被波动和植被变化等方面,探讨了青藏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的水平地域分异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981-2006年间,雅鲁藏布江河谷区、错那县和墨脱县的西北部、柴达木盆地南缘、三江源地区的顶端和青海南山北麓等区域地表植被年际波动较大。反映区域植被盖度时间变化趋势的SLOPE值以及植被盖度,具有从南部、东南部向北、西北部"下降—上升—不变"的规律。植被盖度下降显著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南麓和青海湖南部,其次是三江源中南部地区;植被没有明显变化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藏北高原和柴达木盆地。植被指数显著上升的区域集中在雅鲁藏布江河谷区,植被指数明显上升区域主要分布在人迹罕至的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等山间盆地区,轻微上升的区域分散在明显改善区的周围。依据SLOPE值的空间分异特征将整个高原划分为4个一级区:帕米尔高原植被指数上升区、藏北高原—阿里高原—柴达木盆地植被指数稳定区、高原中部—雅鲁藏布江中上游河谷植被指数上升区和三江源—横断山区植被指数下降区。
引用
收藏
页码:391 / 39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气候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植被覆盖特征的时空变化及其成因分析 [J].
徐兴奎 ;
陈红 ;
LEVY Jason K .
科学通报, 2008, (04) :456-462
[2]   纵向岭谷区降水量时空变化及其地域分异规律 [J].
李少娟 ;
何大明 ;
张一平 .
科学通报, 2007, (S2) :51-63
[3]   自然地理格局对区域发展时空分异影响的评价方法 [J].
李国胜 ;
郭兆成 .
地理研究, 2007, (01) :1-10
[4]   基于SPOT VEGETATION数据的中国西北植被覆盖变化分析 [J].
宋怡 ;
马明国 .
中国沙漠, 2007, (01) :89-93+173
[5]   近21年青藏高原植被覆盖变化规律 [J].
梁四海 ;
陈江 ;
金晓媚 ;
万力 ;
龚斌 .
地球科学进展, 2007, (01) :33-40
[6]   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植被变化分析 [J].
张玮 ;
张镱锂 ;
王兆锋 ;
丁明军 ;
杨续超 ;
蔺学东 ;
阎宇平 .
地理科学进展, 2006, (03) :12-21+137
[7]   基于遥感的植被年际变化及其与气候关系研究进展 [J].
马明国 ;
王建 ;
王雪梅 .
遥感学报, 2006, (03) :421-431
[8]   全球环境变化与中国国家安全 [J].
刘燕华 ;
葛全胜 ;
方修琦 ;
张雪芹 .
地球科学进展, 2006, (04) :346-351
[9]   黄河源地区草地退化空间特征 [J].
张镱锂 ;
刘林山 ;
摆万奇 ;
沈振西 ;
阎建忠 ;
丁明军 ;
李双成 ;
郑度 .
地理学报, 2006, (01) :3-14
[10]   中国区划工作的回顾与展望 [J].
郑度 ;
葛全胜 ;
张雪芹 ;
何凡能 ;
吴绍洪 ;
杨勤业 .
地理研究, 2005, (03) :330-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