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山地聚落人口空间分布与演化模式

被引:37
作者
李阳兵 [1 ,2 ]
罗光杰 [3 ]
邵景安 [2 ]
程安云 [4 ]
王成 [5 ]
白晓永 [4 ]
机构
[1] 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2] 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
[3] 贵州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
[4]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5]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关键词
岩溶山地; 聚落; 人口; 演化模式; 后寨河;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K901.8 [聚落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60201 ; 070502 ; 120203 ;
摘要
中国西南山区人口与聚落的演化对岩溶山区乡村规划、新农村建设、生态系统的管理和石漠化土地的治理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利用长时间序列的高精度航片与卫片,结合实地农户调查,从20世纪60年代至2010年的聚落与人口耦合变化过程出发,在村级景观尺度开展了贵州高原中部典型峰丛洼地及其周边地区聚落空间格局变迁的定量研究,以探讨岩溶山地人口与聚落演化的模式及其机制,揭示聚落变迁过程中的人地关系动态。结果表明:①在研究区农村37年的发展过程中,尽管农村聚落总数在不断增多,但还是形成了一些规模相对发展较快的中心村、镇;②自然条件、交通相对较好和原来规模相对较大的聚落得到了优先发展;③由于农户外迁,位于中部峰丛洼地区通达性较差的部分规模较小的聚落消失或逐渐空心化;④在聚落和人口的自发演变过程中,一方面使部分退化的石漠化土地得到了恢复,另一方面聚落扩展严重占用了相当的优质耕地。
引用
收藏
页码:1666 / 1674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江苏省乡村聚落的形态分异及地域类型 [J].
马晓冬 ;
李全林 ;
沈一 .
地理学报, 2012, 67 (04) :516-525
[2]  
Human Driving Forces:Analysis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Karst Region in Guanling County,Guizhou Province[J]. WU Xiuqin 1 , LIU Hongmeng 2 , HUANG Xiulan 2 , ZHOU Tao 1 (1. Schoo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2. Key Laboratory for Environmental and Urban Sciences, Shenzhen Graduate School, Peking University, Shenzhen 518055, China).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11(05)
[3]   岩溶山区景观多样性变化的生态学意义对比——以贵州四个典型地区为例 [J].
罗光杰 ;
李阳兵 ;
王世杰 ;
程安云 ;
丹文丽 .
生态学报, 2011, 31 (14) :3882-3889
[4]   苏南乡村聚落功能三次转型及其空间形态重构——以苏州为例 [J].
王勇 ;
李广斌 .
城市规划, 2011, 35 (07) :54-60
[5]   中国农村聚居演变的驱动机制及态势分析 [J].
周国华 ;
贺艳华 ;
唐承丽 ;
于涛 ;
肖国珍 .
地理学报, 2011, 66 (04) :515-524
[6]   贵州典型喀斯特地貌区农村聚落空间分布研究——以清镇红枫区、毕节鸭池区和关岭-贞丰花江区为例 [J].
周晓芳 ;
周永章 .
中国岩溶, 2011, (01) :78-85
[7]   基于景观格局分析的乡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研究 [J].
刘颂 ;
郭菲菲 .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0, 41 (11) :42-46+161
[8]   岩溶山区聚落格局变化及其LUCC响应分析——以贵州省为例 [J].
罗光杰 ;
李阳兵 ;
谭秋 ;
王世杰 .
资源科学, 2010, 32 (11) :2130-2137
[9]   岩溶山区聚落分布格局与演变分析——以普定县后寨河地区为例 [J].
罗光杰 ;
李阳兵 ;
王世杰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0, 19 (07) :802-807
[10]   中国空心化村庄演化特征及其动力机制 [J].
龙花楼 ;
李裕瑞 ;
刘彦随 .
地理学报, 2009, 64 (10) :1203-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