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动态因子分析法的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比较研究

被引:5
作者
黄丹
张其明
机构
[1] 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
关键词
动态因子分析;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平均综合得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124.3 [技术发展与革新];
学科分类号
0201 ; 020105 ;
摘要
文章通过运用2010~2014年中国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采用动态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表明:我国各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基本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大多数省市区并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各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发展不平衡,不同区域之间存在显著差距;我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正逐渐呈现两极分化趋势,存在明显的区域集聚性。因此,我国及地方政府应因地制宜制定和调整科技创新发展战略,不断缩小我国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差距,促进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协调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78 / 85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基于动态因子分析法的四川省旅游业竞争力实证分析 [J].
黄璨 ;
邓宏兵 ;
李小帆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3, 22 (08) :1011-1018
[2]   基于动态因子分析法的中部六省省会城市竞争力比较与分析 [J].
王飞 ;
黄璨 .
特区经济, 2013, (04) :25-28
[3]   广东省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测度的灰色关联分析 [J].
徐辉 ;
刘俊 .
地理科学, 2012, 32 (09) :1075-1080
[4]   基于改进突变级数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J].
李柏洲 ;
苏屹 .
中国软科学, 2012, (06) :90-101
[5]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 [J].
巴吾尔江 ;
董彦斌 ;
孙慧 ;
张其 .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 (12) :26-30
[6]   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的综合评价——基于动态因子分析法 [J].
胡日东 ;
李颖 .
经济地理, 2011, 31 (11) :1862-1866+1873
[7]   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及实证研究 [J].
乔章凤 ;
周志刚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21 (03) :62-67
[8]   长三角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及“区域科技创新圈”的构建——基于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模型的初探 [J].
毕亮亮 ;
施祖麟 .
经济地理, 2008, 28 (06) :946-951+954
[9]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方法 [J].
冯岑明 ;
方德英 .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10) :140-142
[10]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主成分分析与评价——中原城市群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 [J].
杨艳萍 .
技术经济, 2007, (06) :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