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复合型大国崛起的“腓力陷阱”与战略透支

被引:15
作者
姜鹏 [1 ,2 ]
机构
[1] 哈尔滨工程大学形势与政策研究中心
[2]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
关键词
大国战略; 强国外交; “腓力陷阱”; 中美关系; 印太战略;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E815 [制海权与海军战略];
学科分类号
1102 ;
摘要
通过对地缘政治学与战略心理学进行交叉研究文章发现,面对海陆复合型崛起大国,海权霸主更多表现出"知觉警觉"的特征,而其周边陆权邻国则更多表现出"知觉防御"的特征。前者倾向于根据权力的结构性对崛起大国采取积极制衡,而后者倾向于根据权力的关系性对崛起大国采取融合威胁的合作或推责。因此,只有当海陆复合型崛起大国对周边陆权邻国明显构成安全威胁时,才会促使它们同海权霸主结成制衡同盟。"腓力陷阱"可以被视为海陆复合型崛起大国因未能认清和利用海权霸主的"知觉警觉"与陆权国的"知觉防御"之间的战略分歧所引发的后果。更确切地说,失败的崛起大国不仅没有理解"知觉防御"的大陆原理本应是其分化战略中的有效支撑,反而因其周边外交的战略冒进帮助了海权霸主建立反制性同盟。对于已获得陆权支配地位的大国来讲,避免追求绝对陆上霸权的战略冒进,转而追求在"不平衡的多边均势"中保持相对优势,则会在"知觉防御"的大陆原理作用下促成周边国家争相推责,从而使海权霸主因无法在陆上找到足够有效的战略盟友而难以推行战略遏制。
引用
收藏
页码:4 / 29+156 +156-157
页数:28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海陆复合型地缘政治大国崛起的“威廉困境”与战略选择 [J].
姜鹏 .
当代亚太, 2016, (05) :66-86+154
[3]   关于中国对外战略优化和战略审慎问题的思考 [J].
时殷弘 .
太平洋学报, 2015, 23 (06) :1-5
[4]  
德意志帝国的大战略[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梅然, 2016
[5]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M]. 中国画报出版社 , (英) 丘吉尔, 2014
[6]  
集体行动的逻辑[M]. 格致出版社 , 奥尔森, 2014
[7]  
霸权体系与国际冲突[M]. 上海人民出版社 , 秦亚青, 2008
[8]  
国际政治理论[M]. 上海人民出版社 , (美)华尔兹(Waltz, 2008
[9]  
联盟的起源[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美) 沃尔特, 2007
[10]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时殷弘著,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