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2003年中国草地生物量时空格局变化研究

被引:46
作者
辛晓平 [1 ,2 ]
张保辉 [1 ,2 ]
李刚 [1 ,2 ]
张宏斌 [1 ,2 ]
陈宝瑞 [1 ,2 ]
杨桂霞 [1 ,2 ]
机构
[1] 农业部资源遥感与数字农业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资源区划所
[2] 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农业科学院资源区划所
关键词
草地生物量; 时空格局; 气候变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812 [草地学、草原学];
学科分类号
090503 ; 0909 ;
摘要
论文结合草地生物量调查资料、对应时段NDVI数据,分析了1982—2003年不同时期我国草地生物量空间格局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末期,全国大部分地区草地生物量增加或基本持平;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大面积范围内草地生物量降低,热性草丛、温性草甸草原、山地草甸、低地草甸下降幅度分别为10.86%、4.96%、4.86%、3.49%;90年代末期后,北方大部分地区草地生物量上升到80年代的水平,南方草地生物量略有上升;1982—2003年草原区平均气温上升0.61.5℃,降雨量减少23.3%,草地生物量变化与降水量变化有弱相关关系(相关系数0.29),与气温变化无关。
引用
收藏
页码:1582 / 1592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11]  
Variations in Vegetation Net Primary Production in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China, from 1982 to 1999[J] . Shilong Piao,Jingyun Fang,Jinsheng He.Climatic Change . 2006 (1)
[12]   Estimating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of grasslands from field biomass measurements in temperate northern China [J].
Ni, J .
PLANT ECOLOGY, 2004, 174 (02) :217-234
[13]   Forage Yield-Based Carbon Storage in Grasslands of China [J].
Jian Ni .
Climatic Change, 2004, 67 :237-246
[14]  
Carbon storage in grasslands of China. J Ni.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 2002
[15]   我国不同季节陆地植被NPP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英文) [J].
朴世龙 ;
方精云 ;
陈安平 .
ActaBotanicaSinica, 2003, (03) :269-275
[16]   青藏高原植被样带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分布格局(英文) [J].
罗天祥 ;
石培礼 ;
罗辑 ;
欧阳华 .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06) :668-676
[17]   天然草地牧草产量遥感综合监测预测模型研究 [J].
黄敬峰 ;
王秀珍 ;
王人潮 ;
胡新博 .
遥感学报, 2001, (01) :69-74
[18]   中国自然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J].
谢高地 ;
张钇锂 ;
鲁春霞 ;
郑度 ;
成升魁 .
自然资源学报, 2001, (01) :47-53
[19]   生物量估测模型中遥感信息与植被光合参数的关系研究 [J].
张佳华 ;
符淙斌 ;
不详 .
测绘学报 , 1999, (02) :37-41
[20]   青海海北地区高山嵩草草甸植物群落生物量动态及能量分配 [J].
王启基 ;
王文颖 ;
邓自发 .
植物生态学报, 1998, (03) :31-34+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