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2003年中国草地生物量时空格局变化研究

被引:46
作者
辛晓平 [1 ,2 ]
张保辉 [1 ,2 ]
李刚 [1 ,2 ]
张宏斌 [1 ,2 ]
陈宝瑞 [1 ,2 ]
杨桂霞 [1 ,2 ]
机构
[1] 农业部资源遥感与数字农业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资源区划所
[2] 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农业科学院资源区划所
关键词
草地生物量; 时空格局; 气候变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812 [草地学、草原学];
学科分类号
090503 ; 0909 ;
摘要
论文结合草地生物量调查资料、对应时段NDVI数据,分析了1982—2003年不同时期我国草地生物量空间格局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末期,全国大部分地区草地生物量增加或基本持平;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大面积范围内草地生物量降低,热性草丛、温性草甸草原、山地草甸、低地草甸下降幅度分别为10.86%、4.96%、4.86%、3.49%;90年代末期后,北方大部分地区草地生物量上升到80年代的水平,南方草地生物量略有上升;1982—2003年草原区平均气温上升0.61.5℃,降雨量减少23.3%,草地生物量变化与降水量变化有弱相关关系(相关系数0.29),与气温变化无关。
引用
收藏
页码:1582 / 1592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1]   1971—2000年中国陆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模拟 [J].
何勇 ;
董文杰 ;
郭晓寅 ;
季劲钧 .
冰川冻土, 2007, (02) :226-232
[2]   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原产草量遥感监测模型 [J].
杨秀春 ;
徐斌 ;
朱晓华 ;
陶伟国 ;
刘天科 .
地理研究, 2007, (02) :213-221+425
[3]   近20年气候变化对西南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J].
谷晓平 ;
黄玫 ;
季劲钧 ;
吴战平 .
自然资源学报, 2007, (02) :251-259+324
[4]   中国草原产草量遥感监测 [J].
徐斌 ;
杨秀春 ;
陶伟国 ;
覃志豪 ;
刘海启 ;
缪建明 .
生态学报, 2007, (02) :405-413
[5]   基于植被指数的典型草原区生物量模型——以内蒙古锡林浩特市为例 [J].
李素英 ;
李晓兵 ;
莺歌 ;
符娜 .
植物生态学报, 2007, (01) :23-31
[6]   1982~2003年中国西北地区植被动态变化格局分析 [J].
李珍存 ;
马明国 ;
张峰 ;
蒋志荣 .
遥感技术与应用 , 2006, (04) :332-337
[7]   内蒙古草原大针茅群落地上生物量与降水量的关系 [J].
蔡学彩 ;
李镇清 ;
陈佐忠 ;
王义凤 ;
汪诗平 ;
王艳芬 .
生态学报, 2005, (07) :1657-1662
[8]   高寒矮嵩草草甸不同退化演替阶段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分析 [J].
李海英 ;
彭红春 ;
王启基 .
草业学报, 2004, (05) :26-32
[9]   中国草地植被生物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 [J].
朴世龙 ;
方精云 ;
贺金生 ;
肖玉 ;
不详 .
植物生态学报 , 2004, (04) :491-498
[10]   中国北方草地生物量时空分异的定位监测研究 [J].
色音巴图 ;
贾峰 .
中国草地, 2003, (05) :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