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男性人口过剩──规模、结构、影响因素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被引:19
作者
陈友华
米勒·乌尔里希
机构
[1] 马尔堡大学医学社会学与社会医学研究所!德国马尔堡,马尔堡大学医学社会学与社会医学研究所!德国马尔堡
关键词
人口过剩; 结构; 因素; 比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C924.2 [中国人口];
学科分类号
1407 ;
摘要
对中国男性人口过剩的规模、结构、影响因素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标准化分析。研究表明: 1982与1990年男性人口过剩规模与比例已处较高水平.更为严重的是在未来几十年时间内中国 男性人口过剩问题将日渐严重,性别结构因素的影响将逐渐增强,并最终成为男性人口过剩的首要 影响因素,年龄结构与人口规律因素的影响将近年减弱。婚姻市场也因此将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引用
收藏
页码:1 / 11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中国出生性别比的现状及有关问题的探讨 [J].
徐毅 ;
郭维明 .
人口与经济, 1991, (05) :9-12+54
[2]   对中国人口普查出生婴儿性别比的分析与思考 [J].
乔晓春 .
人口与经济, 1992, (02) :21-28+20
[3]   我国近年来出生性别比升高原因及其后果分析 [J].
曾毅 ;
顾宝昌 ;
涂平 ;
徐毅 ;
李伯华 ;
李涌平 .
人口与经济, 1993, (01) :3-15
[4]   中国出生性别比的近期趋势──从医院记录获得的证据 [J].
李伯华 .
人口研究, 1994, (04) :1-9
[5]  
Family Dynamics of 63 Million (in 1990)to morethan 330 Million (in 2050)Elders in China. Zeng,Yi,Linda George. Demographic Research . 2000
[6]   从21世纪上半叶我国人口变动趋势看稳定低生育水平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J].
于学军 ;
杨书章 .
人口研究, 2000, (02) :1-8
[7]   高出生性别比及其婚姻后果 [J].
李南 .
中国人口科学, 1995, (01) :16-20
[8]  
Five decades of missing females in China. Coale, A. J,J. Banister. Demography . 1994
[9]  
出生性别比新理论与应用[M].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 马瀛通等著, 1998
[10]   中国家庭形成过程中的性别选择和生育控制 [J].
段纪宪 .
中国人口科学, 1991, (03) :18-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