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创作物是作品吗?

被引:372
作者
易继明
机构
[1] 北京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智能作品; 自然人; 版权; 邻接权;
D O I
10.16290/j.cnki.1674-5205.2017.05.013
中图分类号
D913 [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摘要
对人工智能创作物的可版权性判断,应该以"额头出汗"原则建立起独创性判断的客观标准。虽然人工智能不是"人",但也不是"物"。不能因为人工智能创作物的创作主体不是自然人,就否定其可版权性。将智能作品纳入传统版权分析框架,它实际上是一种人工智能对设计版权的演绎作品。人工智能之"智能",将设计者之设计版权与智能作品上的版权区分开来。而对于智能作品上的权利配置,应该以所有者与使用者之间的约定优先,建立起以所有者为核心的权利构造,以鼓励投资人并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长足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137 / 147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30 条
[21]   动物“创作成果”的民事法律关系三要素分析 [J].
张玲 ;
王果 .
知识产权, 2015, (02) :12-21
[22]   论作者权体系的崩溃与重建——以法律现代化为视角 [J].
孙新强 .
清华法学, 2014, 8 (02) :130-145
[23]   科技推动下的邻接权制度体系构建 [J].
王超政 .
中国版权, 2013, (02) :19-22
[24]   “独立创作”作为“独创性”内涵的证伪 [J].
乔丽春 .
知识产权, 2011, (07) :35-38
[25]   我国著作权归属模式的立法完善 [J].
曹新明 .
法学, 2011, (06) :81-89
[26]   著作权法中投资者视为作者的制度安排 [J].
熊琦 .
法学, 2010, (09) :79-89
[27]   知识产权的观念:类型化及法律适用 [J].
易继明 .
法学研究, 2005, (03) :110-125
[28]   评财产权劳动学说 [J].
易继明 .
法学研究, 2000, (03) :95-107
[29]   版权理论中的创作概念 [J].
曹世华 .
法学研究, 1997, (06) :75-81
[30]  
美国对作者精神权利的保护.[J].李明德;.中国版权.2003,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