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镇域工业化和城镇化综合水平的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49
作者
张改素 [1 ,2 ]
魏建飞 [1 ,2 ]
丁志伟 [1 ,2 ]
机构
[1]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区域发展与区域规划中心/黄河中下游数字地理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城乡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关键词
工业化; 城镇化; 综合水平; 空间分异; 镇域; 中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427 [地方工业经济]; F299.27 [地方城市经济];
学科分类号
020202 ; 1204 ;
摘要
基于构建的"规模-效益-结构"指标体系,运用Jenks Natural Breaks分类、地理探测器、变异系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对中国镇域工业化和城镇化综合水平的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①整体空间布局呈镶嵌式分布且高值连片格局不明显,但高值区在东部、中部城市群核心区的点状串联式凸显依然可见。此外,基于规模实力的中高值集聚格局,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的"三角形"区域;中低值、低值在西部的大范围绵延分布态势明显。整体而言,镇域尺度下规模、效益分异特征与以往研究类似,以胡焕庸线为分界的东南—西北差异清晰可见。②空间内部差异度从低到高依次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与国家经济格局吻合。基于省域、城市群尺度发现,虽然部分省区、城市群内部差异与预期差别较大,但整体上依然表现出中东部内部差异较小,西部、东北乡镇实力不强且内部差异较大的客观事实。③从空间关联看,综合、结构水平的高值、低值集聚的格局化特征不明显,总体与空间分布格局类似;规模、效益水平的集聚格局类似且类似于已有研究,但显著LL区的集聚格局突破胡焕庸线并形成"S"型分隔,体现出镇域尺度细化后的集聚新特点。④从尺度对比看,县域、市域尺度下综合、结构水平的中高值分布格局与镇域尺度类似,呈现出以中东部城市群核心区、沿海与京广发展轴辐射区为表征的空间格局。不同的是,县域、市域尺度下规模实力的中高值集聚区范围扩大延伸至长江中下游以南,形成"四边形"区域。从胡焕庸线分异特征看,两者仅有规模水平分布类似,综合、结构与效益水平的分异表征不明显。从空间集聚看,显著HH区变化较大,主要表现在内蒙古、宁夏、甘肃省份的增多与连绵分布;显著LL区的分布范围明显缩小且胡焕庸一线西侧的大范围集聚区被局部打散、打乱。基于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法,从经济实力、非农化进程、乡镇现代化水平、地形地貌条件、根植性与路径依赖等方面进行影响分析,发现这五个方面分别起核心支撑、活力支撑、进程性、基础性与"链"式传导等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627 / 650
页数:24
相关论文
共 41 条
[1]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理论内涵的认知与建构 [J].
陈明星 ;
叶超 ;
陆大道 ;
隋昱文 ;
郭莎莎 .
地理学报, 2019, 74 (04) :633-647
[2]   基于人口流的中国省域城镇化空间关联特征及形成机制 [J].
刘帅宾 ;
杨山 ;
王钊 .
地理学报, 2019, 74 (04) :648-663
[3]   上海市主城区公共服务设施网点分布的空间异质性 [J].
刘承良 ;
薛帅君 .
人文地理, 2019, 34 (01) :122-130+150
[4]   中国县域土地城镇化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J].
高金龙 ;
包菁薇 ;
刘彦随 ;
陈江龙 .
地理学报, 2018, 73 (12) :2329-2344
[5]   中国人口与土地城镇化时空耦合特征及驱动机制 [J].
吴一凡 ;
刘彦随 ;
李裕瑞 .
地理学报, 2018, 73 (10) :1865-1879
[7]   中国地级以上城市“五化”协调发展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 [J].
江孝君 ;
杨青山 ;
刘鉴 .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 (07) :806-819
[8]   中印城镇化区域差异及城镇体系空间演化比较 [J].
李佳洺 ;
杨宇 ;
樊杰 ;
金凤君 ;
张文忠 ;
刘盛和 ;
傅伯杰 .
地理学报, 2017, 72 (06) :986-1000
[9]   中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核算方法与分布格局 [J].
戚伟 ;
刘盛和 ;
金浩然 .
地理研究, 2017, 36 (04) :616-632
[10]   辽宁省新型城镇化路径及其影响因素 [J].
陈如铁 ;
杨青山 ;
宋宁 ;
王越 .
经济地理, 2017, 37 (03) :7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