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30 条
中国科技创新发展格局与类型划分——基于投入规模和创新效率的分析
被引:63
作者:
刘汉初
[1
,2
]
樊杰
[1
,2
]
周侃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来源: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科技创新;
创新效率;
发展格局;
滞后效应;
DEA模型;
中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124.3 [技术发展与革新];
G322 [中国];
学科分类号:
0201 ;
020105 ;
1201 ;
1204 ;
摘要:
科技创新是转型期中国区域发展格局重塑的新兴驱动力,对区域协调发展至关重要。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不仅需要加大科技资源投入规模,更应该注重提升科技综合效率。本文立足投入产出视角,构建科技创新效率综合测度指标体系,利用阿尔蒙法分布滞后模型引入科技创新的滞后效应,并采用可变规模报酬VRS模型,评估中国30个省域单元的科技创新有效的累计投入规模和创新效率,揭示创新效率的变化趋势及空间分异规律,根据投入规模和创新效率两个维度划分出科技创新发展类型区。结果表明:(1)中国科技创新投入规模呈现出"沿海—内陆"的极大差距,区域间科技创新投入差距已经大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中国科技创新效率总体水平偏低,但呈不断上升的趋势。(2)科技创新效率的空间分异明显,高效率单元集中在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广东等发达省份,科技创新效率在区域层面上总体呈现由东向西梯度递减规律。(3)科技创新效率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耦合程度较高,创新效率依次从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一般发展区到欠发达地区逐渐降低。(4)中国省域单元可划分为科技创新引领区、科技创新突破区、科技创新提升区、科技创新赶超区4种科技创新发展的类型区,并根据当前各类型区科技创新的优势及问题,提出了提高科技创新发展水平的政策建议。
引用
收藏
页码:910 / 924
页数:15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