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机制研究:来自甘肃的实证调查

被引:13
作者
万国威 [1 ]
唐思思 [2 ]
王子琦 [2 ]
机构
[1]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2] 兰州大学管理学院
关键词
西部民族地区; 精准扶贫; 农牧民; 贫困属性; 三角观察法;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23.8 [农业收入与分配];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1203 ; 0202 ;
摘要
尽管我国扶贫开发政策在近年来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是西部民族地区仍然存在着大量的贫困问题,亟需通过精准扶贫机制来实现脱贫致富。本研究采取量性结合的研究方式,通过针对甘肃省的实证调查来对特困农牧民的贫困问题进行深入考察。研究发现,当前特困农牧民的经济脆弱状况仍然较为严峻,其收入、资产和生计状态均存在着较为广泛的弱势性;该群体的贫困属性以文化贫困和结构贫困为主,排斥性致贫诱因的影响作用比较有限;且当前的反贫策略具有政策倾向性的缺陷,对于文化贫困的关注不足是其现行反贫机制出现漏洞的主要原因。研究建议,未来西部民族地区的反贫工作应当深化对贫困规律的认知,重点推动文化反贫工作的开展,并加强本土性反贫政策的有效性。
引用
收藏
页码:103 / 114+128 +128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藏北牧民传统畜牧生计方式的变迁——那曲村落社会的调查 [J].
郎维伟 ;
赵书彬 .
西藏研究, 2013, (05) :41-51
[2]   从游牧民到商人:青海玉树州藏族游牧民在虫草和市场作用下的生计转变 [J].
安德雷 .
中国藏学, 2013, (03) :100-112
[3]   西藏农牧民生活电力消费及保障研究——半农半牧区林周县春堆村的案例分析 [J].
杨涛 ;
李艳梅 .
中国藏学, 2013, (03) :121-127
[4]   基于实现农牧民增收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探索——以日喀则地区定日县扎西宗乡为例 [J].
索朗欧珠 .
西藏研究, 2013, (04) :102-106
[5]   贫困文化理论对文化扶贫的启示及对策建议 [J].
方清云 .
广西民族研究, 2012, (04) :158-162
[6]   青藏高原东部样带农牧民生计的多样化 [J].
阎建忠 ;
吴莹莹 ;
张镱锂 ;
周绍宾 ;
石玉林 .
地理学报, 2009, 64 (02) :221-233
[7]   中国农村扶贫的政策效应分析——基于能力贫困理论的考察 [J].
方黎明 ;
张秀兰 .
财经研究, 2007, (12) :47-57
[8]   社会资本与政府反贫困治理策略 [J].
郑志龙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7, (06) :58-65
[9]   中国农村反贫困政策的反思——从社会救助向社会保护转变 [J].
徐月宾 ;
刘凤芹 ;
张秀兰 .
中国社会科学, 2007, (03) :40-53+203
[10]   中国经济增长与减少贫困(1978—2004) [J].
胡鞍钢 ;
胡琳琳 ;
常志霄 .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05) :105-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