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抗争何以可能——以反支配的权力为视角的分析

被引:7
作者
彭斌 [1 ,2 ]
机构
[1]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暨国家治理协同创新中心
[2]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博士后流动站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关键词
社会抗争; 权力; 支配性的权力; 反支配的权力;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C91 [社会学];
学科分类号
030301 ; 1204 ;
摘要
社会抗争过程在本质上表现为权力的生产与运用过程。社会抗争者所塑造的权力并非通常意义上的支配性权力,而是反支配的权力。社会抗争之所以可能,其根本原因在于抗争者受到支配性权力的压迫,其动力来源于抗争者所生产的反支配的权力,其过程则体现为反支配权力的生产和运用过程。在反支配权力的运用过程中,社会抗争者会在既定的社会结构、场域和情境中不断地触探权力关系网络,运用各种反支配的策略以实现自身诉求。
引用
收藏
页码:126 / 131+239 +239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2]   群体性事件中的原始抵抗 以浙东海村环境抗争事件为例 [J].
李晨璐 ;
赵旭东 .
社会, 2012, 32 (05) :179-193
[3]   农民的道义经济与发展抗争——一个西北少数民族村落的征地谈判个案分析 [J].
闫丽娟 ;
王瑞芳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33 (09) :53-58
[4]   集体性抗争行动结果的影响因素——一项基于三个集体性抗争行动的比较研究 [J].
俞志元 .
社会学研究, 2012, 27 (03) :90-112+243
[5]   表演式抗争:景观、挑战与发生机理——基于珠江三角洲典型案例研究 [J].
黄振辉 .
开放时代, 2011, (02) :71-84
[6]   底层抗争的潜在危机 [J].
王洪伟 .
人民论坛, 2010, (21) :24-25
[7]   阶级的形成:建筑工地上的劳动控制与建筑工人的集体抗争 [J].
潘毅 ;
卢晖临 ;
张慧鹏 .
开放时代, 2010, (05) :5-26
[8]   当代中国底层社会“以身抗争”的效度和限度分析 一个“艾滋村民”抗争维权的启示 [J].
王洪伟 .
社会, 2010, 30 (02) :215-234
[9]   闹大现象的生产逻辑、社会效应和制度情境 [J].
韩志明 .
理论与改革, 2010, (01) :58-62
[10]   “气场”与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两个个案的比较 [J].
应星 .
社会学研究, 2009, 24 (06) :105-121+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