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率进步、劳动力转移与工农业联动发展

被引:98
作者
徐建国 [1 ]
张勋 [2 ,3 ]
机构
[1]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2] 北京师范大学统计学院金融统计系
[3]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关键词
农业生产率; 劳动力转移; 工农业联动发展;
D O I
10.19744/j.cnki.11-1235/f.2016.07.008
中图分类号
F323 [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1203 ; 0202 ;
摘要
本文探讨农业生产率进步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为此,本文建立了两部门动态一般均衡模型。模型中,农业生产率的提高释放的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促进非农部门的发展;非农部门的进步又为农业技术进步提供了条件,反过来促进农业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并促进农业劳动力的进一步转移,从而形成农业部门与非农部门的联动发展。实证分析发现了支持工农业联动发展的证据。本文的分析为理解我国的经济奇迹,提供了一个视角,对其他国家实现经济起飞和内生发展具有启发意义。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率依然较低,农业人口占比依然很大,联动效应的作用空间依然显著,政策层面应该继续因势利导,推进土地和户籍制度改革,发挥工农业联动效应,进一步培育经济增长潜力。
引用
收藏
页码:76 / 87+97 +97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31 条
[1]   中国资本回报率的驱动因素 [J].
张勋 ;
徐建国 .
经济学(季刊), 2016, 15 (03) :1081-1112
[2]   中国资本回报率上升之谜 [J].
刘晓光 ;
卢锋 .
经济学(季刊), 2014, 13 (03) :817-836
[3]   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地区差异动态演进的决定因素——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分解研究 [J].
余康 ;
郭萍 ;
章立 .
经济科学, 2011, (02) :42-53
[4]   要素禀赋及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地区差异 [J].
辛翔飞 ;
刘晓昀 .
世界经济文汇, 2007, (05) :1-18
[5]   Rebalancing Growth in China:A Three-Handed Approach [J].
Olivier Blanchard ;
Francesco Giavazzi .
China&WorldEconomy, 2006, (04) :1-20
[6]   后发优势、技术引进和落后国家的经济增长 [J].
林毅夫 ;
张鹏飞 .
经济学(季刊), 2005, (04) :53-74
[7]   工业反哺农业的国际经验及我国的政策调整思路 [J].
马晓河 ;
蓝海涛 ;
黄汉权 .
管理世界, 2005, (07) :55-63
[8]   中国南方稻作区农户水稻生产函数估计 [J].
廖洪乐 .
中国农村经济, 2005, (06) :11-18
[9]   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稳态趋同:产出增长率与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J].
陈来 ;
杨文举 .
产业经济研究, 2005, (02) :11-16
[10]   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高储蓄、高投资和中国经济增长 [J].
李扬 ;
殷剑峰 .
经济研究, 2005, (02) :4-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