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研究评述及规划政策建议

被引:52
作者
潘聪林
韦亚平
机构
[1] 浙江大学建工学院区域与城市规划系
关键词
城中村; 评述; 低品质社区; 公共政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U984 [城市规划];
学科分类号
081303 ; 083302 ; 1204 ;
摘要
从概念内涵、形成机制、价值判断和更新改造策略4个方面总结国内外"城中村"研究文献的观点。提出:应以价值中立作为"城中村"问题分析的逻辑起点:从"制度-行为"解释框架来理解"城中村"的形成:从合理建构城市低品质社区的角度,并在充分考虑现有制度和各种现实约束条件的基础上寻求社区治理的综合策略。
引用
收藏
页码:96 / 101+62 +62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36 条
[1]   国家权力下的土地产权博弈——城中村问题的实质 [J].
万举 .
财经问题研究, 2008, (05) :11-16
[2]   城市外拓和地方城镇蔓延——中国大城市空间增长中的土地管制问题及其制度分析 [J].
韦亚平 ;
王纪武 .
中国土地科学, 2008, (04) :19-24+55
[3]   城中村空间结构的社会因素分析 [J].
蓝宇蕴 .
学术研究, 2008, (03) :90-95
[4]   我国城中村问题研究综述 [J].
邓春玉 ;
王悦荣 .
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2008, (01) :92-96
[5]   “都市区化”条件下的空间发展问题及规划对策——基于实证研究的若干讨论 [J].
赵民 ;
柏巍 ;
韦亚平 .
城市规划学刊, 2008, (01) :37-43
[6]   从违法低效供应到合法高效供应——基于产权视角探讨深圳城市住房体系中的城中村 [J].
张建荣 .
城市规划, 2007, (12) :73-77
[7]   我国城中村现象的经济理性的分析 [J].
马航 .
城市规划, 2007, (12) :37-40
[8]   深圳城中村问题的思考 [J].
罗清和 ;
蔡腾飞 .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 (06) :27-31
[9]   我国“类贫民窟”的形成逻辑——关于城中村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研究 [J].
蓝宇蕴 .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7, (05) :147-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