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类贫民窟”的形成逻辑——关于城中村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研究

被引:49
作者
蓝宇蕴
机构
[1]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关键词
贫民窟; 城中村; 城中村“类贫民窟”;
D O I
10.15939/j.jujsse.2007.05.001
中图分类号
C912.81 [城市社会学];
学科分类号
083304 ;
摘要
从我国目前城中村基本结构与功能看,呈现出类似国外城市贫民窟的所谓"类贫民窟"现象。该现象形成的逻辑脉络是:主要由城市流动人口经济特点所决定,居住上提出了廉租屋需求,但正式廉租屋供给严重滞后,不覆盖流动人口群体,产生出廉租屋需求与正式供给之间的紧张关系,并同时把消解紧张关系的出路推到了城市非正式市场。纳入城市发展的城市化村庄,由于制度性与非制度性因素的作用,特别是城市化农民利益机制的自发形成与发挥作用,村庄演化为城市非正式廉租屋供方主体与流动人口聚居区,并在自我强化中形成暂时能够实现多方利益共赢的自平衡体系。但这种非正式流动人口聚居区,主要是自发城市化与市场化的结果,缺乏足够公共理性的介入,在传统村落格局与个别理性"主宰"下演进,致使空间结构及社会结构"类贫民窟"化。政府有必要通过制订相关公共政策,推动城市化村庄发展中的去"自发性与非正式性"过程,以达至抑制或缓解城中村"类贫民窟"问题的目的。
引用
收藏
页码:147 / 15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中国城市“贫民窟”形成的潜在压力及阻断机制分析 [J].
张海敏 ;
贾津生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04) :35-38
[2]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贫民窟的国际经验研究 [J].
陈慧 ;
毛蔚 .
改革与战略, 2006, (01) :136-139
[3]   “边缘区”城市化的困境与反思 [J].
轩明飞 .
思想战线, 2005, (06) :19-23+33
[4]   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城市非正式移民聚居区——“城中村”的形成与演进——以珠江三角洲诸城市为例 [J].
魏立华 ;
阎小培 .
管理世界, 2005, (08) :48-57
[5]   换一个视角看深圳特区的城中村 [J].
周林 .
开放导报, 2005, (03) :60-62
[6]   快速城市化地区城乡关系协调研究——以广州市“城中村”改造为例 [J].
闫小培 ;
魏立华 ;
周锐波 .
城市规划, 2004, (03) :30-38
[7]   集群结构与我国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J].
仇保兴 .
城市规划, 2003, (06) :5-10
[8]   寄居大都市:京沪两地流动人口住房现状分析 [J].
吴维平 ;
王汉生 .
社会学研究, 2002, (03) :92-110
[9]   城市中的“农村社区”——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现状与整合研究 [J].
吴晓 .
城市规划, 2001, (12) :25-29+41
[10]   “浙江村”:中国农民进入城市的一种独特方式 [J].
王汉生 ;
刘世定 ;
孙立平 ;
项飚 .
社会学研究, 1997, (01) :5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