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型中俄关系的未来走向:结伴还是结盟?

被引:14
作者
王树春 [1 ]
万青松 [2 ]
机构
[1]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
[2]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
关键词
新型中俄关系; 结盟; 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822.3 [与各国政府的关系];
学科分类号
030207 ;
摘要
为研究中俄能否结盟的问题,文章探讨了新型中俄关系的性质和特征。认为冷战后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得以迅速发展是内外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两国之间共同的利益基础和发展逻辑是中俄关系发展的内部因素,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大国力量对比的失衡是外部因素。新型中俄关系最鲜明的特点是灵活性,它有助于两国根据国家利益处理不同的对外安全与经济问题,增加彼此外交的回旋余地,进一步平衡遭受金融危机重创的美国,使国际力量更趋均衡。从短期看,中俄将继续深化和巩固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从长期看,中俄不排除再次结为军事一政治联盟的可能性。
引用
收藏
页码:4 / 22+154 +154
页数:20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试论新型大国关系 [J].
陈健 .
国际问题研究, 2012, (06) :11-17
[2]   法美结盟及其对美国革命成功的意义 [J].
王晓德 .
中国社会科学, 2012, (11) :156-177+207
[3]   中国崛起、东亚格局变迁与东亚秩序的发展方向 [J].
周方银 .
当代亚太, 2012, (05) :4-32+157
[4]   试析俄“转向亚洲”战略 [J].
王树春 ;
万青松 .
现代国际关系, 2012, (10) :11-15
[5]   联盟为何走向瓦解 [J].
刘丰 ;
董柞壮 .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2, (10) :4-31+156
[6]   理性看待美国战略重心东移 [J].
王传剑 .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2012, 29 (05) :42-55
[7]   美国战略重心东移与中俄地缘安全合作 [J].
李兴 .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12, (04) :105-110
[8]   联盟形成理论:评估及对中国的政策启示 [J].
周建仁 .
当代亚太, 2012, (03) :39-63
[9]   相互制约:联盟管理的核心机制 [J].
苏若林 ;
唐世平 .
当代亚太, 2012, (03) :5-38
[10]   关于中国大战略的思考 [J].
俞正樑 .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2, (05) :95-1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