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到“群”:互联网时代人际交往方式变迁研究

被引:31
作者
姬广绪
周大鸣
机构
[1]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
关键词
互联网人类学; “社会”; “群”; 文化转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C912.1 [个人(社会人)];
学科分类号
1407 ;
摘要
进入互联网时代,人类学研究开始强调网络的重要性,提出新分支学科——互联网人类学的研究视角。互联网人类学在西方的发展,经历了从社区恢复理论到亲密关系建构理论的变化。对照中国互联网人类学的发展,技术带来了时代机遇,同时也带来一种新的社会变化。无论西方还是中国,社会团结的机制从过去的"社会"向今天的以微信为代表的"群"形式演变,重建了今天的人际交往格局。为此,人类学必须对此文化现象予以充分重视,将互联网人类学的理论建构同转型期的中国文化实践相结合。
引用
收藏
页码:53 / 6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都市化中的文化转型 [J].
周大鸣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03) :97-102
[2]   虚拟民族志:田野、方法与伦理 [J].
卜玉梅 .
社会学研究, 2012, 27 (06) :217-236+246
[3]   公共人类学:21世纪人类学发展的新趋势 [J].
周大鸣 ;
段颖 .
民族研究, 2012, (03) :35-45+108
[5]  
手机:全球化背景下的“主动”选择——珠三角地区农民工手机消费的文化和心态解读[J]. 杨善华,朱伟志.广东社会科学. 2006(02)
[6]  
如何研究网络人群和社区[M]. 重庆大学出版社 , 库兹奈特, 2016
[7]  
移动通信与社会变迁[M]. 清华大学出版社 , (美) 卡斯特尔 (Castells, 2014
[8]  
信息时代的世界工厂[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邱林川, 2013
[9]  
Ethnographic Approaches to Digital Media[J] . E. Gabriella Coleman.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 2010
[10]  
Configurations of Relationships in Different Media: FtF, Email, Instant Messenger, Mobile Phone, and SMS[J] . HyoKim,Gwang JaeKim,Han WooPark,Ronald E.Rice.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 2007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