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区奥运期间大气细粒子谱分布与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4
作者
王杰
刘建国
陆亦怀
伍德侠
黄书华
桂华侨
董云升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环境光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北京奥运; 细粒子谱分析仪; 细粒子数浓度谱; 能见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13 [粒状污染物];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2 ;
摘要
随着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颗粒物已经逐步成为我国大气污染的首要污染源,考虑到对人体的健康危害,大气颗粒物的数浓度值可能比质量浓度值更重要,因而对大气细粒子谱分布的研究也就越发显得重要。利用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制的大气细粒子谱分析仪,对北京城区奥运期间的大气细粒子实现从纳米到微米颗粒物的原位、快速、在线、宽范围粒径谱测量,并对奥运期间各粒径段内粒子日平均数浓度及实时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同时,结合地面能见度信息,对奥运赛事期间北京大气气溶胶细粒子谱分布特征及其与能见度的相关性进行了定性分析。结果表明,核模态粒子(5~20 nm)主要受气相成核过程的影响,其数浓度呈单峰值结构;爱根核模态(20~100 nm)受人为源及核模态粒子影响较大,其数浓度呈典型的三峰值结构;积聚模态(100 nm~1μm)数浓度日变化不大,但受大风、降水等天气影响较大,且数浓度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大气能见度。
引用
收藏
页码:290 / 299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气溶胶细粒子与能见度的相关性 [J].
李学彬 ;
宫纯文 ;
徐青山 ;
魏合理 .
光学精密工程, 2008, (07) :1177-1180
[2]   北京餐饮源排放细粒子理化特征及其对有机颗粒物的贡献 [J].
温梦婷 ;
胡敏 .
环境科学, 2007, (11) :2620-2625
[3]   细颗粒物(PM2.5)对呼吸系统的毒性作用 [J].
杨轶戬 ;
宋宏 .
卫生毒理学杂志, 2005, (02) :146-148
[4]   城市大气中颗粒物的研究现状及健康效应 [J].
王平利 ;
戴春雷 ;
张成江 .
中国环境监测, 2005, (01) :83-87
[5]   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 [J].
董雪玲 .
资源·产业, 2004, (05) :52-55
[6]   用光学粒子计数器测颗粒物质量浓度和能见度 [J].
阎逢旗 ;
胡欢陵 ;
虞统 .
量子电子学报, 2004, (01) :98-102
[7]   空气细颗粒物(PM2.5)污染特征及其毒性机制的研究进展 [J].
张文丽 ;
徐东群 ;
崔九思 .
中国环境监测, 2002, (01) :59-63
[8]   气溶胶与气候 [J].
王明星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0, (01) :1-5
[9]   中国气溶胶研究进展 [J].
刘毅 ;
王明星 ;
张仁健 .
气候与环境研究, 1999, (04) :406-414
[10]   城市大气气溶胶的物理化学特性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J].
任丽新 ;
游荣高 ;
吕位秀 ;
张文 ;
王秀玲 .
气候与环境研究, 1999, (01) :6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