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细颗粒物(PM2.5)污染特征及其毒性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64
作者
张文丽
徐东群
崔九思
机构
[1]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环境卫生监测所,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环境卫生监测所,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环境卫生监测所北京,北京,北京
关键词
细颗粒物; 空气污染; 毒性机制;
D O I
10.19316/j.issn.1002-6002.2002.01.027
中图分类号
X513 [粒状污染物];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2 ;
摘要
细颗粒物 (PM2 .5)是指空气动力学直径≤ 2 .5 μm的颗粒物 ,其表面吸附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 ,并可通过呼吸沉积在肺泡 ,甚至可通过肺换气到达其他器官。由于细颗粒物的重要性 ,美国 EPA已经于 1 997年颁布了细颗粒物的空气质量标准 ,年均值为 0 .0 1 5 mg/m3,日均值为 0 .0 65 mg/m3,然而我国至今仍未制定细颗粒物空气质量标准。颗粒物上吸附的化学组分主要可分成自然来源及燃煤或燃油等人为污染来源两大类 ,特别是来自工业性和居住区燃煤及汽车燃油尾气。空气细颗粒物污染表现为形态各异、成分复杂等特征。细颗粒物有明显的毒性作用 ,可引起机体呼吸系统、免疫系统等较为广泛的损害。细颗粒物与心肺疾病密切相关 ,如增加入院率、急诊次数、呼吸疾病及症状增加、肺功能下降 ,甚至于过早死亡。简要概述了细颗粒物的污染特征及其毒性机制研究进展
引用
收藏
页码:59 / 63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中国四城市空气中粗细颗粒物元素组成特征 [J].
滕恩江 ;
胡伟 ;
吴国平 ;
魏复盛 .
中国环境科学, 1999, (03) :238-242
[2]   不同粒径颗粒物对人双核淋巴细胞微核率的影响 [J].
原福胜 ;
马亚萍 ;
赵五红 .
卫生毒理学杂志, 1999, (02) :59-60
[3]   原癌基因、抑癌基因与肺癌研究现状 [J].
胡渝华 ;
沈惠云 ;
万华靖 .
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 1999, (03) :3-5
[4]   含铅和无铅汽油汽车尾气成分和致突变性 [J].
袁东 ;
周伟 ;
叶舜华 .
环境与健康杂志, 1999, (03) :3-5
[5]   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中金属元素含量及其对人双核淋巴细胞微核率的影响 [J].
原福胜 ;
马亚萍 ;
武忠诚 .
卫生研究, 1999, (01) :23-24
[6]   煤矽肺患者血清一氧化氮与抗氧化功能的研究 [J].
华宗祥 ;
冯明功 .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1998, (02) :56-56
[7]   大气总悬浮颗粒物的肺毒性及抗毒性实验研究 [J].
赵毓梅 ;
赵五红 ;
李秋营 ;
杨文敏 .
环境与健康杂志, 1998, (01) :3-6
[8]   柴油机排出颗粒提取物对细胞间隙通讯的影响 [J].
宋健 ;
叶舜华 .
卫生研究, 1997, (03) :2-4
[9]   广州市天河区大气污染与居民外周血P53蛋白关系研究 [J].
聂岚,朱惠刚,钟赛贤,钟小明,陈成章 .
中国公共卫生学报, 1996, (05) :274-275
[10]   大气颗粒物的微观特征研究 [J].
杨文敏 ;
吴炳耀 ;
ChristineSheehen .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1996, (05) :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