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治理中的“政治性蓝天”——来自中国地方“两会”的证据

被引:188
作者
石庆玲 [1 ]
郭峰 [2 ,3 ]
陈诗一 [1 ]
机构
[1]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2]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3]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
基金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关键词
雾霾; “两会”; 双重差分法;
D O I
10.19581/j.cnki.ciejournal.2016.05.003
中图分类号
D624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D628 [地方各级政治协商会议]; X51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0302 ; 030204 ; 0706 ; 070602 ;
摘要
地方政府和官员更重视环境保护还是经济增长,目前尚有争议,但在政治敏感时期,地方政府有更大的激励加大环境保护力度,营造一种暂时性的"政治性蓝天",这并不影响长期的经济增长。本文通过对中国189个城市2013年12月至2016年3月的日度空气质量指数(AQI)以及合成空气质量指数的单项污染物浓度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各城市"两会"期间空气质量显著改善。相对于平常时期,"两会"期间空气质量指数降低约5.7%。而且"两会"期间空气质量的改善主要发生在PM2.5、PM10、SO2等考核更看重、民众更敏感的污染指标上,而对于NO2和O3等污染指标,则影响不显著。此外,本文的实证结果还发现,部分空气污染指标的改善实际上在"两会"召开前就已经开始,但在"两会"过后空气质量迅速恶化,且恶化的程度较"两会"召开期间的改善程度更为严重,因此,"政治性蓝天"是以政治事件过后更严重的报复性污染为代价的。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和反事实分析显示本文的结果非常稳健。
引用
收藏
页码:40 / 56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21]   辖区经济增长绩效与环境污染事故——基于官员政绩诉求的视角 [J].
于文超 ;
何勤英 .
世界经济文汇, 2013, (02) :20-35
[22]   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 [J].
周黎安 .
经济研究, 2007, (07) :3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