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被引:112
作者
张杨 [1 ,2 ]
刘艳芳 [1 ,2 ]
顾渐萍 [1 ,3 ]
丁庆 [1 ,2 ]
机构
[1]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2] 武汉大学地理信息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 东京大学前沿科学学院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生态环境效应; 武汉市;
D O I
10.13249/j.cnki.sgs.2011.10.016
中图分类号
F301.24 [土地开发与利用];
学科分类号
083306 ; 0903 ;
摘要
利用1996年和2006年两期TM遥感影像解译图获取武汉市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基于GIS空间分析与数理统计方法对1996~2006年武汉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运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生态贡献率,对研究时段内武汉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以及导致武汉市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土地利用变化类型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1996~2006年期间武汉市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的减少,林地、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的增加的态势。②1996年~2006年武汉市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从0.451上升至0.468。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着相对平衡,并呈现出一种上升趋势。但生态环境改善和恶化的两种趋势并存。③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呈负向发展,其中城市化引起的空间扩张对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产生影响最为深刻。
引用
收藏
页码:1280 / 1285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重庆主城区近30年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价 [J].
邓伟 ;
杨华 ;
崔艳君 .
水土保持研究, 2010, (03) :232-236
[2]   上海浦东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J].
尹占娥 ;
许世远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7, (04) :430-434
[3]   喀斯特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区域生态环境效应——以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为例 [J].
许俐俐 ;
胡宝清 ;
严志强 ;
廖赤眉 ;
覃开贤 .
地域研究与开发 , 2005, (06) :66-71
[4]   黑河流域LUCC(1988-2000)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J].
蒙吉军 ;
吴秀芹 ;
李正国 ;
不详 .
水土保持研究 , 2005, (04) :17-21
[5]   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以陕北榆林市为例 [J].
杨述河 ;
闫海利 ;
郭丽英 .
地理科学进展, 2004, (06) :49-55
[6]   近10年来长江下游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J].
李晓文 ;
方精云 ;
朴世龙 .
地理学报, 2003, (05) :659-667
[7]   西北干旱区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区域生态环境效应——以甘肃河西地区为例 [J].
李晓文 ;
方创琳 ;
黄金川 ;
毛汉英 .
第四纪研究, 2003, (03) :280-290+348
[8]   厦门市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变化的遥感检测与分析 [J].
李天宏 ;
韩鹏 .
地理科学, 2001, (06) :537-543
[9]   贵阳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环境效应 [J].
苏维词 .
地理科学, 2000, (05) :462-468
[10]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 [J].
王秀兰 ;
包玉海 .
地理科学进展, 1999, (01) :8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