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行为的概念系统与中国经验

被引:1
作者
刘浩然
机构
[1] 西南政法大学
关键词
集体行为; 集体行动; 无集体行动;
D O I
10.19387/j.cnki.1009-0592.2011.11.152
中图分类号
D61 [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 C912.6 [社会心理、社会行为];
学科分类号
0305 ; 030503 ; 040203 ;
摘要
关于民众利益表达的非制度性方式的定义在学界、媒体和官方文献中是非常混乱的。在综述前人关于此类行为的研究以及概念梳理的基础上,认为在不同的分类标准和应用领域"集体抗争"、"群体性事件"、"集体行动"等说法都是有意义的。同时如果能够按照"集体——个体"和"行动——不行动"两个维度来划分,民众的集体行为就可以划分为"集体行动"、"集体不行动"、"个体行动"和"个体不行动",后三种也可以统称为"无集体行动"或"集体沉默"。按照此标准对集体行为进行类型学的划分可以更好地将不同的行为类型统一在同一个系统之中,既做到了穷尽,又能做到互斥,使得逻辑更加严谨。
引用
收藏
页码:277 / 278+290 +290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构建两岸共有价值体系的探讨 [J].
李松林 ;
刘伟 .
人民论坛, 2010, (14) :34-35
[2]   十年来中国抗争运动研究评述 [J].
李德满 .
社会, 2009, 29 (06) :189-209+227
[3]   底层社会与抗争性政治 [J].
裴宜理 ;
阎小骏 .
东南学术, 2008, (03) :4-8
[5]   草根动员与农民群体利益的表达机制——四个个案的比较研究 [J].
应星 .
社会学研究, 2007, (02) :1-23+243
[7]   群体性事件与法治发展的社会基础 [J].
邱泽奇 .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05) :54-59+96
[9]  
斗争的动力[M]. 译林出版社 , (美) 麦克亚当 (Macadam, 2006
[10]  
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赵鼎新著,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