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创新如何影响了中国货币需求的流动性陷阱效应——来自金融理财产品的证据

被引:7
作者
战明华 [1 ]
王泽涛 [2 ]
汤颜菲 [2 ]
许月丽 [3 ]
机构
[1]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华南财富管理中心研究基地
[2]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金融学院
[3]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贸学院
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流动性陷阱; 理财产品; 金融创新; 变系数状态空间模型;
D O I
10.19795/j.cnki.cn11-1166/f.20200103.006
中图分类号
F832.2 [银行制度与业务]; F724.6 [电子贸易、网上贸易]; F822 [中国货币];
学科分类号
1201 ; 020204 ; 020101 ; 020203 ;
摘要
本文利用变系数状态空间模型,考察了近年来中国以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和银行理财产品为代表的金融创新对货币流动性陷阱效应的影响,主要结论为:(1)货币需求流动性陷阱在中国的确比较显著地存在,其作用机制基本符合投资组合假说,但显著性与货币层次划分密切相关,M2和M1相对显著,而M0则不显著;(2)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不同,金融创新强化而非弱化了货币需求的流动性陷阱效应,这可能与中国金融产品仍不够丰富有关,但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投机性需求因"功能主序效应"而对流动性陷阱影响不显著,银行理财产品虽然影响显著,但对不同层次货币表现出"结构差异效应";(3)利率市场化改革增强了金融创新对流动性陷阱效应的边际影响,其作用机制是利率市场化改革弱化了金融市场的分割,强化了利率在微观经济主体金融资产组合中的信号作用。本文的政策含义是,面对当前金融风险仍较高和金融稳定任务仍较重的现实,低利率货币政策的效果有限,金融危机期间欧美所采用的数量型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借鉴意义须充分重视,且货币政策操作应当注意与中国金融结构变迁阶段特征相耦合。
引用
收藏
页码:36 / 49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29 条
[1]   中国经济“脱实向虚”背景下最优货币政策规则研究 [J].
孟宪春 ;
张屹山 ;
李天宇 .
世界经济, 2019, 42 (05) :27-48
[2]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否弱化了货币政策传导的“伯南克之谜” [J].
战明华 ;
李帅 ;
刘恩慧 ;
许月丽 .
世界经济, 2019, 42 (04) :101-122
[3]   企业“脱实向虚”与金融市场稳定——基于股价崩盘风险的视角 [J].
彭俞超 ;
倪骁然 ;
沈吉 .
经济研究, 2018, 53 (10) :50-66
[4]   系统性风险的传染渠道与度量研究——兼论宏观审慎政策实施 [J].
方意 .
管理世界, 2016, (08) :32-57+187
[5]   利率市场化导致商业银行利差缩窄吗?——来自中国银行业的经验证据 [J].
彭建刚 ;
王舒军 ;
关天宇 .
金融研究, 2016, (07) :48-63
[6]   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统计测度 [J].
张原 ;
薛青梅 .
统计与决策, 2016, (11) :154-157
[7]   互联网金融发展、电子货币替代与预防性货币需求 [J].
周光友 ;
施怡波 .
金融研究, 2015, (05) :67-82
[8]   规模经济、卡甘效应与微观货币需求——兼论我国高货币化之谜 [J].
彭方平 ;
连玉君 ;
胡新明 ;
赵慧敏 .
经济研究, 2013, 48 (04) :83-93
[9]   中国经济转型与货币需求 [J].
康继军 ;
傅蕴英 ;
张宗益 .
经济学(季刊), 2012, 11 (02) :461-488
[10]   开放框架下包含资产因素的中国货币需求函数研究 [J].
项后军 ;
潘锡泉 .
经济科学, 2011, (05) :43-56